她寧願像礦工在坑道挖礦一般小心、小步前進《梅克爾總理時代》書摘(2)

2021-11-01 05:10

? 人氣

2021年7月15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作客白宮(AP)

2021年7月15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作客白宮(AP)

梅克爾能夠在德國掌握政權,一些政治學家解釋:雖然梅克爾並不是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在政治上也沒有強而有力的信念,但她卻因為努力處理眼前的政治日常事務,並且在面對危機時展現決定性的勇氣,因此算得上是二十一世紀最現代的女性政治人物之一。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英國的波普爾爵士(Karl Popper)對於梅克爾行事風格的詮釋是:無聊且令人沮喪。但波普爾也從社會學及政治學的角度,讚賞梅克爾這位科學家的自我批判和修正能力:她會根據嘗試錯誤的原則,一步一步往前推進,如果發現錯誤馬上修正。民主社會是透過選舉方式來進行錯誤的修正,梅克爾巧妙地運用民主制度的這個特點,抱著改錯的心態,讓自己一再地當選總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例如當梅克爾接手大政的時候,德國整體的政治局勢變得益發複雜,以至於假如她想要擺脫前朝總理施若德提出的「二○一○年大議程」政策,將碰到無法計算的風險,況且年紀較大的人民幾乎無人會希望見到激進的改革方式。可是如果依照「二○一○年大議程」計畫行動,則有可能會在下次選舉失利,或者加深社會的兩極化。無論如何,風險都相當巨大。再加上全面改革還必須考慮到許多錯綜複雜的事務和責任問題,例如計畫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會不會影響到各個聯邦的權利、會不會違背歐洲各國間的協議及國際間的協定等等。 

 

對於想要保住權力的女性政治人物,激進改革既不受青睞,也不保證成功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AP)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AP)

對於一位想要保住自己權力的女性政治人物來說,採取激進改革的路線既不受青睞,也不保證成功。她寧願像礦工在坑道挖礦一般小心、小步前進,有了穩固的措施後,再往前邁開下一小步。這種方法,專家稱之為路徑依賴,亦即不要破壞了將來為了求生而必須回頭時,可以使用的任何事物。在上位者如果驟然推出要求標準很高的新政策計畫,就會危害到自己,還會陷入複雜的失衡危機。 

上述的危機,在梅克爾這位自然科學家剛上任時就已經出現過了。當她以些微差距當上總理後,在二○○三年萊比錫黨大會上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經過黨團與社民黨協商後隨即改弦易轍,原先計畫降稅和徹底改革健保制度,現在卻反而將增值稅提高三個百分點,另外健保制度只勉強做了微幅改革。 

其實出發點很清楚:基民黨及社民黨都想要把健保制度推上改革之路,因此基民黨╱基社黨聯盟在選舉時提出了改革健保制度的政見,即健保保費必須要統一。可是社民黨卻提出:已經擁有私人保險的人民,也應納入健保範圍的保護之內。總之這是一種政策實驗,而且基本上一開始就確定:不可能推動健保制度的大幅改變,可以的話只是盡量微幅的改變就好。 

梅克爾從中學習了道理,二○○五年之後的競選策略就不再向選民提出激進、大幅度的改革方針。二○一三年的競選口號竟然是「您認識我」(Siekennenmich),這使得老一輩的選民不禁聯想到戰後西德首位總理阿德諾(Konrad Adenauer)在一九五七年提倡的「別當試驗品」運動(Keine-Experimente-Kampagne)。如同阿德諾一樣,梅克爾從此接連執政,並且走上了權力的高峰。但梅克爾和阿德諾不同之處在於,她面臨著更多堆積如山的規定、傳統和慣例包袱,而她也決定不再碰觸這些包袱。也因為這個緣故,她變成了懦弱的典範:遇到非解決不可的問題才出手解決。這是她處理政治日常事務的守則。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悟出一個道理:「千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而梅克爾則為這種政治上的極端狀況,添加了當代的詮釋。 

然經濟非常景氣,保險制度還撐得下去,那何必還要費力推出年金改革方案呢?梅克爾明知德國的年金保險制度到二○二五年就會崩壞,但她卻不做任何補救。她的態度是:每個世代必須自行克服該世代的政治問題。不過到了她政治事業結束之前,她卻做出了一個唯一的例外:為下一代出手拯救氣候變遷。 

克朗普─卡倫鮑爾(左)是德國總理梅克爾提拔的接班人(美聯社)
克朗普─卡倫鮑爾(左)曾是梅克爾提拔的接班人(美聯社)

執政到後來,梅克爾身心俱疲,甚至一度選錯接班人

二○二一年秋天,德國首位女總理主動卸下了職務,不再參與公職,也拒絕接受各種國際性的職務(至少她是這麼說的)。這個決定比較像是預告她個人的動向,也更佳地解釋了她過去的遭遇:黨主席及聯合政黨主席之爭、總理候選人之爭、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爭鬥,以及國際友邦和敵對國之間的衝突等等。梅克爾成功的總理生涯,並非來自於政黨內的人脈以及德國長期盟友國家的支持。相反地,她一切都靠她自己爭取而來。她不像前任的總理柯爾和施若德如此看重如過眼雲煙般短暫的美名,她也為自己省卻了歷任德國總理辛酸而難看的下台步伐:例如戰後第一任總理阿德諾在內外交逼的情況下被迫實踐自己「做完這任就下台」的承諾,或者是柯爾在已知敗選後黯然回鄉。 

執政到後來,梅克爾身心俱疲,有如阿德諾和柯爾分別在十四年及十六年總理任期尾端的那種筋疲力竭、體力耗盡狀態。人們看著她嚴重的耗損體力、徹夜不斷地溝通協調、連續不斷的馬拉松式電話溝通、密集的會議。她之前的兩任總理都死命戀棧不想離開大位,而她之後似乎無人敢成為接班人。面對這種情況,梅克爾只是簡短的解釋:「我覺得,總是找得到一位願意在德國拿出作為、犧牲奉獻的人。」雖然她聲稱,黨內高層想要尋找接班人這件事上,她無意介入,但顯然她一點也不避諱介入「尋找繼任者」這件事。 

梅克爾極力邀請前薩爾邦(Saarland)的總理克朗普—凱倫鮑爾(Annetgret Kramp-Karrenbauer)前來柏林,擔任基民黨的秘書長,好讓她日後順利接任黨魁,走上第二位女總理之路。這位女士的性格也近似梅克爾:她心思細密,外表內斂,初入黨務,在眾多公開場合也同樣並不突出。然而這件事到後來卻破局,雖然凱倫鮑爾願意像早年的梅克爾一樣,從黨秘書長開始做起,持續為黨服務,只可惜她在黨內起不了作用。雖然她在二○一八年終於接任黨主席,但是黨中央阿德諾辦公室(das Adenauer Haus)並不看好她,因為她在公開場合常出錯,在地方基層又得不到威望,而且學習的速度好像不夠快。 

二○二○年圖林根邦(Thüringen)的基民黨出乎意料之外與德國另類選擇黨結合,選出了新任的邦總理。這回遭到總理親自出手介入,原來梅克爾向來才是真正掌握實權的地下黨主--阻止了圖林根的基民黨員。她總是在關鍵的最後時刻才出手。整個事件中,凱倫鮑爾(後來擔任國防部長)都壓不住圖林根的地方勢力,使她在全黨內瞬間失去威望。這次又是梅克爾出手收拾殘局,冷靜地使出斷尾求生之計,放棄選任凱倫鮑爾當她的接班人,就如同她冷靜放棄她的許多生徒--只要他們無法符合她的期待。

*本文選自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一書

作者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生於1962年,先後在波昂及慕尼黑大學修習經濟史,於1989以對德國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而獲頒博士學位。現任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副總編輯。她是德國最著名的媒體人之一,長期關注政治人物與政壇動向,尤其擅長經濟與產業領域。已出版《梅克爾總理時代》、《沒有人民的政府》(Regierung ohne Volk)、《金錢的終結》(Gelduntergang)等7本專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