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神明在世?從兩場文字遊戲談我們對真相的冷漠

2021-10-21 07:00

? 人氣

從水果禁止輸入到共機擾台,充斥只有爭執沒有真相的各說各話。圖為總統蔡英文視察軍機起落情形。(取自總統府Flickr)

從水果禁止輸入到共機擾台,充斥只有爭執沒有真相的各說各話。圖為總統蔡英文視察軍機起落情形。(取自總統府Flickr)

在仙俠小說《種菜骷髏的異域開荒》中,獲得不死神格的種菜骷髏可以重新定義「聖光」,讓這種既可以殺敵也可以治病的超能力,能夠選擇性的針對特定生物產生威力,致使同樣擁有神格的知識之神嘆為觀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我們的想像中,神明是無所不能的,一道意念就足以改變世界。今天,我看到第二個以神明自居的範例,想要改變了這個世界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推翻中英文字典的權威性。

本文將用這兩個範例說明政客如何藉著文字遊戲,重新定義日常用語,並推翻字典上對於這些日常用語的解釋,以神明在世之威,君臨台灣和兩岸。

美利堅天朝的神諭?

第一個範例來自於美利堅天朝,可以想見必定有許多台灣人將之視為「神諭」,不但不敢稍有質疑,還迫不及待的贊美並宣揚。我在網路上輕易的找到幾十篇直接給予無條件支持的論述,納入更廣泛的議題而當作佐證的論述則不計其數。

對我來說純屬意外。我只是看到有人指出,美國的「一中政策」和中共的「一中原則」是兩回事,對政治冷感甚至厭惡的我還真的不懂,在好奇心驅使下點進去,看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是美國所玩的一場文字遊戲。

遊戲內容很簡單。美中建交時簽署的《中美聯合公報》上,對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件事,中文版使用「承認」一詞,英文版則使用acknowledge,但是在同一份公報中,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件事,中文版還是使用「承認」一詞,而在英文版卻是recognize。

根據維基百科所言,其後美國國會研究報告將acknowledge解釋為「認識到」或「知道」,因此美國同意「中共代表中國」,但對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則保留彈性,只表示美國認識到或知道中共的立場。

台灣的獨派當然很高興,因為美國的主張支持他們想方設法建構出來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從而讓台獨踏出名正言順而且具有關鍵性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我會說這是「推翻中英文字典的權威性」呢?因為美國是在重新定義這兩個英文動詞。
口說無憑,看看兩家網路詞典和一本實體詞典對這兩個英文動詞的解釋吧。如下表:(上半部為acknowledge的詞典定義,下半部為recognize的部分,左側數字代表詞典中對於各種定義的順位)

各家字典上acknowledge和recognize的差異。(葉日武製表)
各家字典上acknowledge和recognize的差異。(葉日武製表)

根據《Cambridge網路詞典》,acknowledge的第一個意思就是「接受、承認、或recognize」。recognize的第二個意思也是承認,但第一個意思則是「認出」,反而比較接近於前文所述美國論點中,用acknowledge來代表的「認識到」或「知道」。

在《Merriam-Webster網路詞典》中,這兩個動詞的第一個意思都顯示彼此可以通用,這點與《Cambridge網路詞典》一致。acknowledge的第二個意思顯示可以代表「知道」或「同意」,recognize的第二個意思顯示在和acknowledge同義之餘,也可以另行代表「注意到」。

在《Longman辭典袖珍本》中,acknowledge的第一個意思也是「接受或承認」,但前三個意思中並沒有「認識到」或「知道」的存在,反而是recognize在第二個意思代表接受之餘,第一和第三個意思都和「認識到」或「知道」比較接近。

所以,美方的論點只有兩種硬拗的解釋,其一是上述3本詞典全部錯了,acknowledge和recognize不是可以通用的同義字,而且acknowledge沒有同意或接受的意思。其二,和中共簽訂聯合公報時,acknowledge 代表《Merriam-Webster網路詞典》所示第二種意思的前半段,而recognize代表該詞典的第三種解釋,同時也是《Cambridge網路詞典》和《Longman辭典袖珍本》當中的第二個意思。你覺得這兩種辯解合情合理,能夠讓人心服口服嗎?

這些事實顯示什麼?顯示出美國和支持美國論點的台灣人,都是在配合自己的需要,隨心所欲的選擇acknowledge和recognize所代表的意思。確實,每個英文動詞通常都有好幾個意思,但是把英文當成第二外國語的兩岸,通常都會優先選擇最常用的第一種意思,因此這種做法等於是欺負人,欺負兩岸英文不夠好,不會靈活運用,也欺負兩岸太老實,居然會相信白紙黑字。

從美國國會研究報告對acknowledge的解釋,不難瞭解這場遊戲其實只是硬拗式自圓其說。不論美國是一開始就這麼打算,還是事後因為國會的壓力而起心動念,最後結果都是狠狠的耍了中共一頓,而且也很順利的安撫了親台的美國國會議員,並繼續獲得許多台灣民眾的支持。

在我看來,既然宣稱acknowledge有別於recognize,實際上站不住腳,美國其實是在這場遊戲中傳遞了一個訊息:就算你知道我在耍你,你能奈我何。

我不是外黃內白的「高級黃種人」,也不是仇視對岸14億人口的辣台派,因此這個案例其實讓我覺得很悲哀,因為老美就靠著兩個英文字,就把兩岸耍得頭昏眼花,渾然不知天南地北。

我相信台灣有許多人老早就洞悉前述的真相,但至少在網路上很難找到。我判斷問題關鍵在於,我們身處在美國的卵翼之下,官方與民間的言論幾乎都以美國馬首是瞻,於是幾乎沒有人膽敢跳出來揭露真相。

問題在於,排除政治立場,你覺得美國是否應該玩這場文字遊戲?英文教師是否膽敢比照這場遊戲,來說明acknowledge和recognize這兩個動詞的意思與用法?而真的在講台上拿出來的話,究竟會是傳授知識智慧還是教壞囡仔大小?

閩南大神的諭令?

第二個範例很接地氣,由綠營前立法委員出面下達諭令,我原本以為他只是「閩南眾神的祭司」,因為好奇而上網搜尋後才知道他就是那尊大神。

這場遊戲有點複雜。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說中提出「四個堅持」之後,台灣政壇當然稍有波動,但大致可以用「茶壺裡的風暴」來形容。然而,那位前立委直接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何以中南海悄然無聲

我當然不可能無視這個問題,於是點進去閱讀。意外的,開頭居然是基進黨立委陳柏惟罷免案,接下來是立法院的「袂見笑」藍綠對罵大戲,灌水了將近700字才進入正題。而最後唯一的論證讓我無言,覺得被耍了,該論述的重點其實是在宣傳兩國論,順帶幫綠營的總統候選人拉票。論證內容是:我駐美代表蕭美琴與美國國務次卿費南德茲(Jose Fernandez)友善會晤,顯示美方對於雙方「互不隸屬」之兩國論述已然默認接受。

不談兩國論,只提「袂見笑」。那位前立委指出,媒體把「袂見笑」直譯成「不要臉」是不懂台語的結果──這根本是大神譴責信眾的語氣,因為那些媒體人8成左右都是閩南人!

另外他也指出,嫻熟台語的人士紛紛站出來,解析「袂見笑」和「不要臉」兩詞的語境和意涵的差異──「袂見笑」是罵人「不知羞恥」,比華語的「不要臉」強了好幾倍。

我是客家人,為了混日子當然學了幾句屬於強勢族群的閩南語,但就我所知「袂見笑」確實是罵人「不要臉」的啊!好奇心又來了,用「袂見笑」、「不要臉」、和「差別」三個詞拜請谷歌大神協尋後,跳出的25項結果中只有一篇討論,其他都是針對藍綠對罵大戲的報導。

那個「孤篇」發表於《六都春秋》,查證後發現正是那位前立委創辦的電子報。好吧,看看怎麼說?結果還是失望,只看到主觀而武斷的宣示──台語的「袂見笑」含有高度「不知羞恥」的意思,華語的「不要臉」只含有「面子」意識,不涉及道德節操的意涵。

真的是這樣嗎?還是查詞典吧!如下表:(左側為「袂見笑」,右側為「不要臉」,方格內為詞典名稱及其定義,上下順位隨機,與詞典的地位或普及率無關)

字典對「袂見笑」和「不要臉」的語意解釋。(葉日武製表)
字典對「袂見笑」和「不要臉」的語意解釋。(葉日武製表)

「袂見笑」部分顯示,其意義確屬「不知羞恥」,但其中3本詞典明確指出和「不要臉」是同義詞。「不要臉」部分顯示,4本詞典都指出,其意義和「袂見笑」同樣都是「不知羞恥」。真相為何,不必再爭議了吧?

所以,這位前立委或許是自認為已經獲得神格,再加上有感於閩南語的幽美典雅,比華語不知道好上多少倍,而且閩南人的道德操守也不知道比華人好上多少倍,因此起心動念,想要推翻現有詞典對於「袂見笑」和「不要臉」的解釋,和神明一樣重新予以定義。

這場文字遊戲剛剛開始,我無法預料會是一日新聞,還是一場閩南語和華語爭霸的前哨戰。但我不想理會了──看多了媒體報導的無腦政治新聞,以及只見立場沒有邏輯的政治論述,我那政治冷感與厭煩症更嚴重了!

不在乎真相=拋棄理性

這兩場文字遊戲只是我發掘真相的範例,難度很低,大多數高中生都可以輕易做到。我疑惑的是,為什麼網路上很少有人提出對於acknowledge和recognize的比對?為什麼前立委會只用空口無憑的幾句話,就交代了何以「袂見笑」有別於「不要臉」?難道台灣人不知道應該藉由尋找證據來探索真相?

東奧之後,我再度將視角掃到政治領域,看到的是鬧哄哄的一部部歷史重演,例如9月釋迦與蓮霧遭對岸暫時中止進口,重演了3月的鳳梨禁運,近期爆發的「岳飛是誰」爭議,重演了幾年前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爭議。

鳳梨(圖/取自Unsplash)
中國3月禁止輸入我鳳梨,引發政壇不小的效應。(取自Unsplash)

感覺上,台灣變成一個「嘴砲滿天飛,做事沒半撇」的社會。嘴砲當然轟得很舒爽,但最後只是在比拼誰的聲音比較大,誰的文字遊戲比較高明。但即使聲音被壓制了,文字遊戲贏了,對方會心悅誠服嗎?問題解決了嗎?

任何事務唯有透過謹慎的觀察,確切瞭解其實際狀況,才有可能藉由理性分析找到初步的有效對策──例如,兩岸水果大戰起因雖然未必是表面上的病蟲害問題,但毫無證據的譴責對方篤定於事無補,「岳飛是誰」爭議的根源在於文史課程的洗腦式教育,更不可能因為譴責對方而獲得有效對策。

所以,當我們不在乎真相而直接訴諸情緒,就代表我們拋棄理性,只想尋求我們所喜歡的答案,而不是正確甚或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是「反智主義」的徵兆之一,而很不幸的是,在我們把高度依賴知識的半導體產業稱為「矽盾」,把最亮眼的半導體業者稱為「護國神山」的同時,在最能夠影響國家前途的政治層面,我們卻走上集體反智的道路。

包括兩岸水果大戰和共機擾台在內,我在媒體上看到許多毫無邏輯可言,但有助於引發閱聽眾情緒反應的推斷揣測,而我嘗試運用理性與邏輯來探索真相的幾篇投書,卻幾乎全部石沉大海。我不想把整個台灣看成壓治異議的法西斯社會,也不想把媒體主編當成服務政治的傳聲筒,於是只能朝著反智與享樂主義思考。

說得難聽一點,這種社會氛圍再持續下去,我們會回到那個完全依賴直覺,看到太陽東昇西落就斷言太陽繞著地球轉的時代──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很快樂的認定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