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空間與人,工作與愛的對話

2015-01-10 05:25

? 人氣

「現在走在街上過去,你會發現很多店家都長的很像,舉例現在很流行的工業風,深色的牆面,裸露紅磚牆,外漏金屬管線,金屬類傢俱等,這些元素因為容易取得,只要你有美感便能把它拼湊在一起,整個空間就可以有水平以上,但這個視覺印象對我來說缺少本土性,和台灣一點連結都沒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感好不代表一定是設計師,現在很多的設計就只是照樣造句而已,設計師應該要更專注在空間呈現上面,而不是複製貼上的美感。再舉手作為例,現在串串珠就能稱是手作,但我認為手作應該是接近工匠,甚至工藝的等級,原始著重在精神層面的東西,但如今很多人就只是採取當中容易擷取的元素,有個表象的樣子後便稱之理所當然。」

(老屋新力還是需要記憶的溫度。洪滋敏攝)

現在老屋新力越來越流行,但很多外表看來很美的空間裡卻少了一種有厚度的靈魂,我走在這棟旅社裡,除了能感受到台南老房子裡日據時代的味道,加上一恭私人喜歡的工業風,大量使用日本基調溫暖的白色及檜木材料,搭配簡單的金屬線條以及鐵件使用在小物品上,融合嘗試去呈現身為一個設計者,他這個人本身的特色及想要傳達的抽象精神。

由此我想不論是什麼專業都一樣,有沒有「態度」或稱「精神」是讓這個外在的殼是否能裝有靈魂,產生溫度的關鍵,技巧固然重要,沒有一定程度的技巧便無法體現我們想要傳達的內容。反觀現今因資訊流通發達,要習得技巧的門檻已降低許多,我們再也沒有耐心去好好經營,甚至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執著一些價值,只求快速地看到明顯的成果,獲得了華麗外表的同時,卻常發現會遇到一個怎麼樣也跨不過的門檻……

「即使訊息的初始可能是電腦式或程式型的,但腦子最後紀錄的都是個人化之後的形式,大腦最後呈現的紀錄一定是藝術,可說是經驗和行動的藝術化後的景象與旋律。」–《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技巧終歸是支畫筆,怎麼畫出具意義及溫度的作品則是拿著畫筆的那個「人」。

反思自己身為一個攝影師,寫手和創作者,所有的每一個選擇,行動的過程都已是產出的一部分,而靈感便會從怎麼生活,怎麼給予時間意義裡自然而然的出現,我們做的不過就是專心感受,嘗試捕捉然後實現而已。

「最終的治療是–工作與愛。」–佛洛伊德

*作者為自由跨域藝術工作者 / 攝影師 ,著有《中亞,聽見邊境的心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