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百年祭,2018年是「伯恩斯坦之年」

2018-01-23 06:10

? 人氣

從哈佛大學、柯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檀格塢音樂節(Tanglewood Festival)到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伯恩斯坦先後受教於(或者私淑)多位指揮大師,包括米托普羅斯(Dimitri Mitropoulos)、萊納(Fritz Reiner)、庫謝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羅金斯基(Artur Rodziński)、華爾特(Bruno Walter)。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全都來自歐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43年揚名立萬的音樂會(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43年揚名立萬的音樂會(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歐洲大師領導美國樂壇」這樣的局面,可說是從1943年11月14日開始轉變。那天紐約愛樂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有一場音樂會,曲目有舒曼(Robert Schumann)、羅薩(Miklós Rózsa,)、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和華格納(Richard Wagner),客座指揮華爾特得了流感,年僅25歲的助理指揮伯恩斯坦臨危受命,在完全沒有彩排的情況下登台,結果大獲好評,隔天《紐約時報》頭版報導寫道:「這是一個美好的美國成功故事」。由於當晚的音樂會透過CBS廣播網向全國轉播,伯恩斯坦可說是一夕成名、天下皆知。

帶領全球1億觀眾見證柏林圍牆倒塌的〈自由頌〉音樂會

之後,就是一段又一段燦爛輝煌的樂章。伯恩斯坦指揮美國與歐陸各大樂團、舉行鋼琴演奏會、創作從交響曲到彌撒曲到百老匯音樂劇的各種曲式、以53場電視轉播「青年音樂會」(Young People's Concerts)啟迪感動無數音樂學習者與樂迷。不只在美國,伯恩斯坦成為另一個意義的「音樂之父」。

1989年12月25日耶誕節,伯恩斯坦來到柏林音樂廳(Schauspielhaus Berlin),那天的曲目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 9),伯恩斯坦已不知指揮過多少回,但那天他把最後一個樂章〈歡樂頌〉(An die Freude)改寫為〈自由頌〉(An die Freiheit),為什麼?因為那場音樂會是要慶祝柏林圍牆(Berlin Wall)倒塌,伯恩斯坦站上指揮台,帶領全世界20多個國家1億觀眾一起歌頌自由。

悠揚樂聲、繁忙事業之外,伯恩斯坦的私人世界卻有許多糾葛掙扎。他是同性戀者,卻在1951年9月與一位智利女演員費莉西亞.蒙提雷格(Felicia Montealegre)結婚,還生了3個孩子。但伯恩斯坦的性向衝突一直沒有解決,1976年,他覺得自己再也無法躲躲藏藏,決定離開費莉西亞,與一位古典音樂電台音樂總監柯斯藍(Tom Cothran)同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