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從保護革命群眾到撫慰恐攻創傷 前東德最後一位指揮巨匠馬殊與世長辭

2015-12-26 06:40

? 人氣

美國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榮譽音樂總監、指揮大師庫特.馬殊(Kurt Masur)19日病逝於美國康乃迪克州格林威治(Greenwich),享壽88歲。馬殊出身冷戰年代的東德,一生縱橫歐洲與美國樂壇,而且曾經在推倒柏林圍牆、促成東西德統一的歷史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跨越歐美樂壇 德奧曲目爐火純青

馬殊曾帶領東德名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長達26年,專攻貝多芬、布拉姆斯、孟德爾頌、馬勒、布魯克納等傳統德奧大師的作品。1991年,他以黑馬之姿跨海接掌紐約愛樂,11年任期間讓這個原本日趨陰沉黯淡的老牌樂團,恢復昔日的活力與華采。

1927年7月18日,馬殊出生於德國東部的布里格(Brieg,今日屬於波蘭),父親是一位工程師,也期望他能繼承衣缽。但馬殊在學習電機工程之餘,很快就展現音樂天份,鋼琴、管風琴、大提琴、打擊樂都難不倒他,後來也如願進入音樂院就讀。16歲那年,他的右手嚴重受傷,演奏家夢想破滅,他開始專攻指揮(也因為右手受傷的關係,馬殊從來不拿指揮棒)。

孟德爾頌、尼基許、福特萬格勒、華爾特的衣缽

二戰之後東西德對峙,馬殊在東德音樂界嶄露頭角,1960年代帶過柏林與德勒斯登(Dresden)的幾個樂團與歌劇院。1970年,馬殊榮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樂長」(Kapellmeister),亦即音樂總監或首席指揮,繼承孟德爾頌、大衛(Ferdinand David)、尼基許(Arthur Nikisch)、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華爾特(Bruno Walter)等大師的衣缽,一待就是26年。

馬殊研讀樂譜極為透徹,排練要求鉅細靡遺,為樂團營造出一種豐富厚實、絃樂飽滿、深沉蘊藉的聲音,適合浪漫樂派的曲目,灌錄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等唱片廣受好評;馬殊也因此成為萊比錫家喻戶曉的人物。

東德政權的看板人物

老布商大廈音樂廳(Gewandhaus)在二戰中遭到盟軍空襲炸毀,馬殊促成時任東德總理何內克(Erich Honecker)下令建造一座新的音樂廳。新布商大廈在1981年落成啟用,從音響效果到每一個細節,都是依照馬殊的要求。1982年,馬殊獲頒地位崇高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獎章」(Nationalpreis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