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校長評十二年國教:我們失去太多,得到太少

2014-07-09 18:29

? 人氣

被視為台灣菁英教育標竿的建國中學,校長陳偉泓接受《天下》專訪時指出,十二年國教,只重視入學制度的改變,而沒有回到教育現場。以下為專訪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二年國教,我們基本上是贊成的。但令人痛心的是,教育部企圖藉由「快速、高比例的免試入學制度」來達成「理想」。

這是用技術方法,解決教育問題,不但做不到,也會造成社會動盪不安,學生權益受損、家長擔憂,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誰要負責任?

這麼多人都在關心教育,政府卻設計出讓大家都痛心的教育政策。

如果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是「就近入學,適性揚才」,現在有沒有足夠的政策和制度來支撐這八字?

事實上,現在端出的適性政策,只看到免試入學,還是用分數、而不是以興趣為考量,例如會考比序就是只看分數。服務學習和適性有關嗎?體育跟適性有關嗎?我們看不到關連性。

所有的重點,還是在誰進高中,誰進高職,但這些都是技術問題,不是教育方法的改變。

適性是很長的過程,怎麼能以單一(免試入學)標準來達到適性的目的?

所有教育政策和制度改變,都應該是緩進。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太可能用單一價值,要大家遵守,而是要透過環境和文化改變,或是從教育本質上,從課程教學改變,一步步往前走。

大學入學制度從民國八十年開始,每次改變都是微調緩進,到今天開放申請入學名額已經超過五○%,但社會沒有很大不安或是反彈,因為是用二十幾年的時間換來。

這證明要從升學制度改變,達到教育環境改變,應該是要緩進,而不是像十二年國教,民國一○二年才公布升學細節辦法,一○三年就實行,造成多少的學生權益受損…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551期】

延伸閱讀:


十二年國教 執行謬誤壞大事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653

教改17年 如何走出台灣的困境?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080

中國盜採金門砂石,竟轉手賣台灣!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679

吳念真:找到限制,找到自由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655

長毅 台灣機器人入侵中國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654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