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卡關 台灣之光走不出國門

2014-06-19 10:37

? 人氣

螢光魚問世逾十年,技術進展比法規更快。圖為芝林企業與中研院新研發的大型螢光魚。

螢光魚問世逾十年,技術進展比法規更快。圖為芝林企業與中研院新研發的大型螢光魚。

一尾不起眼的魚,經過育種及基因改造後,成為螢光魚綻放出夢幻光芒,身價竟能翻上5百倍,甚至達數千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例如,原本一尾20元的「九間菠蘿」,經過基因改造變為融合多種螢光於一身的「水蜜桃公主」,每尾叫價至少1萬元,原本一尾30元的神仙魚,搖身成為優雅炫目的「粉紅天使」後,竟讓杜拜皇室開出一尾10萬元的高價。

全球第一尾小型、中型螢光魚都是台灣生技界的驕傲,去年芝林企業與中研院更合作發表全球第一尾雙基因轉殖的中型螢光魚,吸引全球目光。

技術領先國際

曾獲選全球最棒發明

「越大隻的魚,生殖期越長,所以越大隻的魚去做螢光觀賞魚,越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副研究員陳志毅指出,台灣技術領先國際十年,現在中型螢光魚只有台灣研發成功,且已有五種中型螢光魚。目前國外只做到小型螢光魚,螢光也不像台灣的魚一樣均勻分布。

螢光魚,是台灣領先全球的技術,2003年由邰港科技與台灣大學教授蔡懷禎技術合作的螢光魚,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最棒發明之一,與隱身夾克、流感疫苗齊名。

業者估計,光是小型螢光魚,單一品種年產值約1至2億元,中大型螢光魚更上看20億元產值,可望在全球觀賞魚總值50億美元的貿易市場中搶占金字塔頂端的一席之地。

但是,看似風光的螢光魚,其實近年來被國內法規「卡關」,必須通過田間試驗,經主管機關核准才能上市;若未通過田間試驗,無法送出國門外銷全世界,只能展示、實驗。

現在,科技部把螢光魚當研發重點,希望保持全球研發領先地位,農委會也盼能振興台灣觀賞魚產業,向世人展示台灣農業生技推動成果。

只是,細讀《時代》雜誌、BBC、《華爾街日報》等媒體10年來對螢光魚的相關報導,幾乎每篇都點出對基改生物的疑慮,不難理解為何至今政府各部會對此仍然莫衷一是。

基改生物疑慮

魚要百分百不孕才可過關

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陸振岡表示,基改動物管理屬於國際問題,目前只有少數科技國家發展基改動物技術,但大多數國家都立法管理基改生物。事實上,多數歐美國家反對基改動物的生產與銷售,不只基於人道考量,也擔心「基因流布」。

國內唯一田間試驗場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說,田間試驗的生物安全評估重點,是看牠如果野放,會不會造成基因流布。目前邰港的螢光青魚已送田間試驗,芝林的申請案仍待審議小組通過。

「台灣的吳郭魚就到處氾濫啊!」陸振岡舉例,吳郭魚是一種強勢的外來種,能生存於各種水域,對其他物種造成生存威脅。

科幻小說《侏羅紀公園》有句名言:「生命會自己找出路。」透過遺傳基因工程,電影中的恐龍雖然被人類改造成無法在野外生存,但當公園裡的電腦系統遭破壞,龐然巨物就紛紛逃出。生命,是人類想控制就能控制的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