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腦如何「快篩」資訊?

2021-07-09 05:20

? 人氣

大腦內部的剪接

關於因果推論,休謨也有話要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裡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並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像中歸類。」(Hume, 1740)

而這也是哲學史上著名的「休謨因果論」,說明人類依賴的經驗法則永遠只有到目前為只有效;而這些經驗上的歸納,可以幫助人們化簡平日生活中的推論過程。

而這次的疫苗恐慌中,人們腦中便是自動將「接種疫苗」以及「老人死亡」兩個獨立事件剪接在一起;純粹剪接在一起那倒還好,更糟的會是為了解釋這段剪接而強行編造理由來詮釋。

證據顯示沒有關聯、沒有證據顯示關聯

先來看看這一則耳熟能詳的小故事「偷斧頭的小孩」

從前,有座山上住著一個老樵夫,樵夫每周都會帶著他的斧頭,到後面的山林去砍柴。有天,樵夫看到有個小孩在他的房子周圍晃來晃去,當時想散步的樵夫並沒有多想,但回家時竟然發現他的斧頭不見了!

當下樵夫就認為是這個孩子偷走的,一心就想把這孩子痛罵一頓。幾天後,樵夫再看見這孩子時,不論這小孩做了什麼事,樵夫總是認為他就是那個偷斧頭的孩子。又過了幾天,樵夫一如既往要去劈柴,在整理器具時才發現,原來之前自己不見的那一把斧頭一直放在家中的角落。

樵夫在回家的路上又碰見了那個小孩,這時候不管這小孩做了什麼事,樵夫怎麼看都覺得他不像個偷斧頭的小孩。

偷斧頭的小孩向我們展示了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這也是過多詮釋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人們經常是先選擇自己要相信甚麼,然後才開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只要開頭一錯,就會導致接二連三地一直錯下去;但是,當事人對這過程會感到非常自然,因為他/她選擇了先相信,只要先射箭再畫靶永遠都能說自己沒有射偏。

另一個與確認偏誤有些許類似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D-K effect),則解釋了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

20210618-年長者至民生國小施打新冠肺炎AZ疫苗。(顏麟宇攝)
長者接種AZ疫苗後猝死,是否真與接種疫苗有關,其實需要更多的調查研究證明。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我用自評系統來了解這個認知偏差,如果我們手中沒有自評表,那麼對於某項作業來說變沒有評判的標準,挑不出錯誤的狀況下我們便會主觀地認為自己做得還不錯;倘若,我們手中有了自評表,那麼可以改善的部分就會一一浮現,自然不會對作業抱持過大的自信。

這些非理性的認知偏誤是鑲嵌在我們的心理機制上,身而為人的我們天生就會有這些思考盲點。只不過在這次疫情之下,巨量的假消息、假新聞可以讓我們好好思考被甚麼資訊帶著走,並且建構自己的自評系統,時時對於自己接收資訊的方式進行檢視、批判。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正是解決思考偏誤的第一步。

*作者為大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