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忠觀點:疫苗政策亡羊補牢都不會的政府

2021-07-01 06:40

? 人氣

AZ疫苗施打帶來的猝死問題,影響民眾的施打意願。(資料照,美聯社)

AZ疫苗施打帶來的猝死問題,影響民眾的施打意願。(資料照,美聯社)

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至6月25日晚上,施打新冠疫苗者已有183人死亡(此數字還待指揮中心確認)。《風傳媒》6月25日的報導則指出,〈打疫苗猝死的風險似乎比染疫猝死還要高〉;並表示,雖然目前尚不確定猝死是否與疫苗直接相關,但已引發全台各地出現〈緩打潮〉。此類報導在其它媒體或網路也相當多,因此頗值得深究。

每一個打新冠疫苗者的猝死,都會使其家庭中的成員悲痛不已。此種結局當然也會使許多還未打疫苗的長者及其子女十分糾結,不知該不該讓長者施打疫苗?又該選擇哪一種疫苗較好?

新冠疫苗的相關議題非常專業,由於衛福部及指揮中心並沒有很好的指引及配套,吾人只好自力更生(政府在疫苗施打的政策上顯然也未〈超前佈署〉)。

由於筆者頗長於整合,也頗長於搜尋資料,乃嘗試著將各種資料整理及查證如下。除了希望能造福所有台灣人之外,也希望能拋磚引玉,使專家、學者能以更準確的方式指引大眾(真理愈辯愈明);更希望能引起陳時中部長及其他決策者的重視,使疫苗的相關政策能更妥善的推行。

中時新聞網曾刊載:「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質疑,其他國家施打遇到問題,都會先暫停施打,但為何蔡政府卻對此無動於衷?」指揮中心回答:沒打疫苗每天也有200多名老人死亡。楊寶楨不知道怎樣回應,只好罵冷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指揮中心此種〈期望之背景值〉的說法筆者也在電視上或其它報導中,屢次看到指揮中心引用。

筆者認為,〈打疫苗〉是一個新的事件(event),其猝死數理當與〈期望之背景值〉相加。因此打疫苗以後:

 每天的平均病死數 = 打疫苗後的平均猝死數 + 期望之背景值(期望之背景值是指〈打疫苗以前每天的平均病死數〉。為單純計,以上的推演暫時不考慮新冠肺炎所造成之死亡。)

若上式正確,則〈打疫苗後之猝死數屬於期望之背景值〉的說法則大錯特錯,而應將〈每日之猝死數與背景值相加〉。此事可用圖1做更清楚的說明(註:日後的背景值會因猝死數而下降—其原因是長者因施打疫苗而提早病故):

打疫苗後之猝死數應與背景值相加。(劉國忠製圖)
打疫苗後之猝死數應與背景值相加。(劉國忠製圖)

再說,〈打疫苗後的猝死數屬於期望之背景值〉的實質意義是,打疫苗而猝死的人本來就該在當日病死,是這樣的嗎?合理嗎?

筆者在官方報導打疫苗後不良反應的網站上,都沒有〈猝死〉的資訊,看來美、英、加政府鮮少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其政府更未把此種猝死歸諸於期望之背景值。

只有英國政府在〈具有致命後果的事件〉(Events with a fatal outcome)這一小項的第2段,曾提到〈自然死亡率〉(natural death rates),這應是和指揮中心所稱之〈期望之背景值〉最接近的說法。但英國政府說還在分析中,並未和猝死率掛勾。

打疫苗後的猝死率真的低於國外嗎?

聯合報元氣網報導,指揮中心在6月18日列表公布了各國施打AZ疫苗死亡情形供大家了解。其中不含美國(未施打AZ疫苗),也不含AZ疫苗較不受歡迎之日本。

聯合報元氣網報導顯示,英國打AZ疫苗者中之死亡為百萬人次中之24.2。但筆者在英國政府報導〈疫苗之不良反應〉的網站上,並未看到此項英國施打AZ疫苗之死亡率,因此頗為好奇指揮中心是如何獲得此項訊息的?(透明化才能夠獲得民眾的信任)

筆者連帶也頗為好奇:指揮中心是如何獲知韓國75歲以上施打疫苗的死亡率是每萬人次中有1.42,高於台灣的0.87?因為筆者在網站上也找不到韓國政府報導施打疫苗後死亡率的訊息。

打疫苗真的是〈利大於弊〉嗎?

〈利大於弊〉也是經常看到指揮中心或專家在勸人施打疫苗時的說法。筆者認為,〈打疫苗是否利大於弊〉宜跟據個人的情況來衡量。對打疫苗而猝死者而言,不打疫苗應該可以活得更長久一些,所以〈顯然不是利大於弊〉。

對於身體健康而活動力較強的年輕人、或必須經常與他人互動的商家、或想出國旅遊的人等等而言,由於與他人之互動頻繁,其不打疫苗而染疫死亡的風險相對較大,而打疫苗猝死的風險相對較小,因此打疫苗的行為則〈確實是利大於弊〉。

新冠疫苗的分類與展望

在免疫學上頗具聲譽之陽明大學退休教授張南驥,近日對於新冠疫苗的分類及展望有一個線上演講(註9),疫苗種類包括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AZ、嬌生(Johnson & Johnson)、中國之科興與國藥、俄羅斯史普尼克(Sputnik V,台灣或稱衛星五號)疫苗、發展中之諾瓦瓦克斯(NovaVax)以及台美合作的高端及聯亞等。此視頻詳述了各類新冠疫苗的優缺點及未來展望,其結論包括:

1. 輝瑞及莫德納之疫苗為mRNA技術,乃從142個最初嘗試的疫苗中脫穎而出,除了技術較為先進外,已經過第3期甚至第4期的試驗,且有很高的保護率(efficacy)。

2. 輝瑞及莫德納疫苗之性價比較嬌生、AZ及中國科興、國藥兩款疫苗為佳,更是遠優於高端及聯亞。張南驥認為,即使將高端、聯亞疫苗與相似但走得較快的諾瓦瓦克斯相比,也缺乏競爭力。

3. 將來須面對的主要對手是變種的新冠病毒。就此點而言,改變輝瑞及莫德納的疫苗以對付變種的新冠病毒較為便捷,因此若要引進技術,以此兩者為宜(尚可能治療癌症)。

國產新冠疫苗的迷思

由張南驥教授線上的演講看來,台美合作的高端及聯亞的疫苗並不先進。國內至少有兩位著名的免疫學者,陳培哲院士及張南驥教授,公開「唱衰」台美合作而尚待做第3期試驗的高端及聯亞疫苗。

但是政府還是執意要推廣高端及聯亞疫苗,除了蔡英文總統所說的〈戰略優先〉之外,政府依據的專業是甚麼?依據的專家又是誰?疫苗戰略應優先於台灣的人命之上?理應告知大眾這些相關的信息!(筆者認為,〈所依據之專業及專家的透明化〉不是商業機密的範圍)

打疫苗前的篩檢

1. 一個醫生的實務觀

林燦城中西醫師(台北恩加診所)在他的臉書上對〈老人打疫苗後猝死〉有深入淺出的分析,他也對打疫苗前的篩檢提出建議。其臉書上的內容包括:

打疫苗產生抵抗力的觀念,就好像預先做演習,好對即將來臨的戰爭有抵抗力一樣。最近有些年長者打疫苗之後的幾天內就發生猝死,就是同樣的概念。你去接受一個演習的訓練,初期幾天會腰痠背痛,身體不舒服,但是漸漸的就激發出身體的抵抗力,然後幾個月以後就變強壯了。但是如果一個剛入伍的士兵,身體還很虛弱,被士官長過度操累之後,他就會被操死。
 
同樣的道理,老年人如果身體已經非常的虛弱了,他去打疫苗就好像接受一個新兵操練一樣,有些老年人就是過不了這關,所以打疫苗之後幾天,他就猝死了。

新竹市高齡長輩接種AZ新冠疫苗。(新竹市政府提供)
高齡長輩是否適合接種新冠疫苗,必須考慮到本身體力的問題。(資料照,新竹市政府提供)

所以老年人去打疫苗是一個兩難,很虛弱的人,我建議不要去打。待在家裡不要接觸病毒,安安穩穩的過晚年,苟延殘喘,可能還會比較好。所以老年人要不要去打疫苗,要看他現在的身體狀況如何,老年人的免疫產生機能本來就會比較差,打了疫苗產生抗體來保護自己的能力比年輕人差很多,所以要不要去打疫苗,自己要斟酌。

2. 日本政府的篩檢

TimeOut在〈如何在日本獲得 Covid-19 疫苗〉文件中,教導在日本的外國人如何施打疫苗。此文件的附件顯示出日本厚生勞動省有很詳盡的篩檢問卷。此表格雖是日文,但從其中的漢字不難看出厚生勞動省對慢性病的調查相當詳細(第五格),包括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病、血液疾病、免疫不全等9項。因此,日本政府在打疫苗前的篩檢措施頗值得我國政府借鏡。

政府沒有做好打疫苗前的篩檢工作

1. 美、英、加政府在〈疫苗不良反應〉的網站上,都沒有〈猝死〉或〈期望之背景值〉的資訊,看來美、英、加極少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更未把此種猝死歸諸於期望之背景值。

2. 筆者由猝死數與背景值的理論分析得知,猝死數與背景值的關係應該是相加。指揮中心一再將打疫苗後的猝死數歸諸於背景值,除了顯示其太不負責任(也非常不道德)外,也不知道該如何亡羊補牢。

3. 張南驥教授廣泛而深入的分析了輝瑞、莫德納、AZ、嬌生、中國之科興與國藥疫苗、俄羅斯史普尼克疫苗、發展中之諾瓦瓦克斯疫苗以及台美合作的高端及聯亞疫苗。根據張教授的說法,以mRNA發展出來之輝瑞及莫德納疫苗除了性價比最佳之外,也最能應付變種之新冠病毒。而台美合作的高端及聯亞技術除了還未做第3期試驗之外,其技術也並不先進。

20210609-新店慈濟醫院9日開始施打莫德納疫苗。(顏麟宇攝)
莫德納新冠疫苗採用mRNA技術。(資料照,顏麟宇攝)

4. 日本不喜歡AZ疫苗(也難怪日本政府將AZ疫苗送給台灣),所以幾無數據可供參考。美國也不喜歡AZ疫苗,因此未在其國內核准AZ之施打,只當成是送給他國的禮物(美國因故而改送莫德納疫苗給台灣)。

5. 林燦城醫師從猝死的實務上考慮,認為打疫苗產生抵抗力的做法,就好像預先做演習或接受新兵操練一樣,如果過不了關,就會猝死。所以建議已經很虛弱的人(尤其是健康狀況不佳的長者),不要去打疫苗。此種預先篩檢的觀念應該與日本厚生勞動省在打疫苗前,對於施打者有詳細問卷(特別是有九種慢性病史的人)相似。

6. 看來政府沒有做好打疫苗前的篩檢工作(尤其對慢性病嚴重及體力已很衰弱的長者),顯示疫苗政策的配套不周(未見超前布署),因而枉死了許多人。筆者認為,AZ疫苗雖然不是很好,但政府沒有〈篩檢機制〉才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既然政府連亡羊補牢都不會,只好靠自己了。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核工學士及柏克萊加州大學材料碩士及博士,現已退休,曾擔任中國鋼鐵公司主管及《全國工總》之《環境與安全衛委員會》副召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