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光靠省是不夠的,擺脫被帳單追著跑的日子要懂這件事:《多少才夠》書摘(1)

2021-06-29 04:20

? 人氣

作者表示,研究的結果一再顯示,10歲之前已經在內心形成用錢的習慣,但卻很少有父母會和孩子充分討論金錢觀,甚至未能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看待金錢。(取自sallyjermain @pixabay)

作者表示,研究的結果一再顯示,10歲之前已經在內心形成用錢的習慣,但卻很少有父母會和孩子充分討論金錢觀,甚至未能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看待金錢。(取自sallyjermain @pixabay)

沃辛頓夫婦面臨單薪家庭常見的問題。剛結婚時伊莉莎白是老師,賽巴斯汀則是銀行的高階主管。儘管居住的倫敦是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之一,2人還是過著舒適的生活,甚至負擔得起奢侈品。婚後幾年,他們買了棟雙併的房子,替未來的家庭生活做準備。不過35、36歲,他們已經有了4個不到6歲的孩子,一點也沒浪費時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沃辛頓一家僅倚賴賽巴斯汀1個人的薪水;雖然收入比以前多,但工作責任及時間也隨之增加。出於長時間投入工作的愧疚,賽巴斯汀提議改建房子,增加1間臥室,並將客廳改成開放空間,更適合全家人相處。雖然得花點時間,才能存夠改建房屋所需的5萬英鎊,但這筆花費將很值得。

賽巴斯汀的同事卻建議另一個更容易的方法。因為此時倫敦房地產的價格正在飛漲,賽巴斯汀可以去借一筆金額不大的頭期款,以預購方式買戶公寓,2、3年後在房子完工前賣出,就能賺上一筆可觀的利潤。他的同事吹噓說這樣所賺到的錢,將會遠超過需要的5萬英鎊,而且根本不用花自己的錢。

賽巴斯汀和伊莉莎白開始體悟到光憑上班族的薪水永遠賺不了大錢,如今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就在眼前。他們自忖,房地產會出什麼差錯?於是開始夢想房屋改建後的日子將會多麼美好,以至於無法理智判斷。就在他們借錢繳付頭期款後不久,倫敦房地產市場的價格開始陷入混亂。眼見暴風即將來襲,建商加速趕工,竟然將完工交屋期提前了整整1年。當賽巴斯汀和伊莉莎白收到改建舊屋工程的預估報價時,同時也接到建商要求結清預售屋尾款的通知。由於此時房地產價格低迷,建商只得將同一批預售屋降價求售變現。夫婦兩人算一算,發現若此時出場將十分不利。如果認賠賣掉預售屋,將虧損5萬英鎊;忍痛付清尾款的話,則需再借5萬英鎊,可以預見未來多年會持續背負龐大債務。

這件事情帶來的壓力,讓2人的婚姻面臨極大挑戰,甚至讓伊莉莎白處於崩潰邊緣。

一昧節省比不上花錢的速度,正確投資才能贏得富足人生

伊莉莎白和賽巴斯汀的故事來自一個平凡家庭,並且不是特殊個案。所幸,有不少容易遵循的策略可以避免重蹈這對夫妻的覆轍,並得到更好的成果。這一章會解釋這些策略,以及如何運用於個人理財的架構,讓你一生受用。這架構就是快樂之橋。而橋底下有3根橋墩:

● 定義並了解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及目標。

● 在符合人生價值觀及目標的前提下,建構一套妥善運用自己資源的理財策略。

● 發展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想好好享受自己選擇的人生,有健全穩健的理財策略是很重要的一步,而投資則是大多數理財策略中的關鍵。

通往財富與幸福的旅程,需要持續的努力。我們應該為此感恩,因為如果有一天醒來,發現所能做的事都已經完成,人生豈不乏味。

這種「全生涯理財規劃」並不只專注在比別人擁有更多財富。它包含了先內省,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及目標,且之後所做的決定都能與其維持一致,而不是把金錢多寡視為成功的指標。很少有人的計劃反映出一生真正希望達成的目標。你需要為自己訂定理財計劃,而不是光只想到錢而已。

沒想到列待辦清單,也有這麼多「眉角」!(示意圖/PEXELS) 
有健全穩健的理財策略是很重要的一步,而投資則是大多數理財策略中的關鍵。(取自Pexels) 

《快樂手冊》(The Happiness Book)作者及快樂學院(The Happiness Institute)的創辦人,臨床心理學家提摩西.夏普(Timothy Sharp)表示,理財目標是包含在設定更遠大的目標當中,「真正感到滿足的人,都能掌控人生中幾個重要的面向:工作、健康、娛樂、社交生活、錢財與人際關係,並會努力分配時間和心力以達到平衡。」

的確,自認對生活感到高度滿意的人都有理財計劃。這個計劃不見得要很詳細,有些簡單到只是一個月的預算表、或是訂定最低存款目標,甚至連紀錄都沒有,但仍然稱得上是個理財計劃。

而不同的價值觀及目標需要不同的理財策略和投資方法。舉例來說,要照顧殘障孩子的家長,跟經常光顧夜店的頂客族,對於承擔投資風險的決定就不會一樣。全生涯理財規劃的目的,是協助你過自己想要的人生,確保你有足夠的錢能實現夢想。

有多少消費是因同儕而花?

對你來說,錢的意義是什麼、在人生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需要多少錢才夠?這些問題看起來簡單,然而很多人從來都沒花時間仔細思量過。調查研究顯示,這些問題往往會牽動每個人的情緒起伏。了解金錢在生命中的意義和它對情緒的影響,有助於變得更富足、更快樂。

歐萊禮夫婦和女兒艾琳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僵。艾琳13歲時,剛進入一家昂貴的私立學校,變得很注意自己的身材,嘗試了各種不同的節食方法,也開始會開口要錢,買些父母認為只是一時流行、暴露又昂貴的衣服。艾琳很明顯已經過瘦,而原本相當優秀的在學成績,現在卻已經吊車尾。漸漸地,她對父母也愈來愈吹毛求疵,認為他們讓自己丟臉。

有一天,艾琳很苦惱地從學校回來,要求父母買給她最新款的手機,因為所有的同學都已經有了。個性強硬的歐萊禮夫婦向來要求4個孩子學習節約的美德,因此拒絕了艾琳的要求。艾琳的父母這次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但類似的衝突不只這一回。

多數青少年幾乎完全從同儕的眼光看世界,父母的意見則排在其次。同時,青少年對廣告上完美胴體以及必備配飾的訴求,其實很難抗拒。畢竟廣告商的任務,並不是鼓勵人們深思「多少才夠」;相反地,在他們的世界裡,多多益善才是王道。

千禧世代在乎同儕眼光,品牌很重要,一定讓別人覺得你很酷!(圖/すしぱく@pakutaso)
作者指出,艾琳的故事說明了同儕可能帶來的龐大壓力。(取自すしぱく@pakutaso)

不只是青少年,成人更會因為同儕壓力消費

兒童心理學家邁可.卡爾格雷(Michael Carr-Gregg)在著作《公主的女巫面孔徵候群》能幫上忙的不是聰明,而是進一步了解,哪些事會讓我們真正滿足而發自內心的快樂。艾琳的故事說明了同儕可能帶來的龐大壓力,特別是當小集團裡有成員相互排擠以爭奪地位的時候。這個現象代表大家的行為有多麼容易被別人的期望左右,而非來自內心的決定。它也說明了,為什麼有時會讓別人為我們決定多少才夠,而不是選擇較困難。

我們會如此反應的明顯理由之一,因為是在人類大腦演進過程中,被團體接受的個體,會受到同儕的保護,進而較有可能生存下去與繁衍後代。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裡,過度在意別人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為了滿足別人期望所做的決定,很可能正好最無法滿足自己。改變自己的行為,克服宿命,是現代生活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同儕壓力的誤導,成為我們依照個人價值觀生活的最大威脅,也是我們嘗試了解自己,享受充實人生的最大障礙。

你的花錢習慣從何而來?

心理學家維拉瑞.威爾森(Valerie Wilson)發現,最常和錢連結在一起的4個字眼,全都是負面情緒:焦慮、沮喪、生氣及無助。她表示,介紹高檔生活的電視節目或許有激起一般人想過好日子的欲望,但大多數人並不是被貪婪引誘,而是受到害怕的驅使。事實上,威爾森說得好,她認為與金錢相關的情緒,可不像法定貨幣的概念那麼單純。

胡亂用錢的行為應該是來自孩提時代的影響。研究的結果一再顯示,10歲之前已經在內心形成用錢的習慣。但卻很少有父母會和孩子充分討論金錢觀,甚至未能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看待金錢。更糟的是,他們對錢和價值觀、成就、人生目標及整體幸福之間的關係認識不清。結果,金錢變成了一個奇怪的神祕之物。猶有甚者,由於「錢」和「個人價值」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結果導致金錢經常被視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而不只是一個「工具」。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了解這個道理。他認為錢有2個功能:是達成目的的工具,同時本身也是目的。他覺得後者充滿危險。換句話說,光為了錢而追逐錢,以致與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無關,不太可能提升生命的層次。但是,如果把錢當成達成目的的工具就另當別論了。

世界上最富有的2個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以及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已經透過慈善義舉向大家證明,累積龐大的財富,可以幫助別人改變生命,也能帶來更大的滿足感,這是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關鍵。

20210611-《多少才夠》書封。(天下雜誌)
多少才夠》書封。(天下雜誌)

*本文選自天下出版《多少才夠》一書,作者艾倫.艾貝(Arun Abey),國際企業安睿理財規劃顧問集團(ipac financial planning)的共同創辦人,2002年與合夥人將公司售予安盛集團(AXA Group)之後擔任執行董事長,並出任安盛亞太控股集團(AXA Asia Pacific Holdings)策略長。2011年AXA與AMP集團合併,艾貝仍出任ipac總裁與AMP集團顧問。艾貝亦為澳洲金融服務業協會(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e of Australia, FINSIA)資深會員。安德魯.福特(Andrew Ford)畢業於澳洲雪梨大學經濟系,是行銷及大眾傳播專家。第1份工作是商業金融記者,職涯經歷豐富。隨後轉入出版業從事行銷管哩,也曾自行創業,開設金融傳播顧問公司長達7年,目前主管安睿理財規劃顧問公司行銷推廣業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