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英國為何阻擾中華民國參加對日和約?

2021-06-13 07:20

? 人氣

1951年9月8日,在《舊金山和約》上代表英國簽字的英國外相莫里森,是導致中華民國無法出席舊金山和會的阻礙。(許劍虹提供)

1951年9月8日,在《舊金山和約》上代表英國簽字的英國外相莫里森,是導致中華民國無法出席舊金山和會的阻礙。(許劍虹提供)

最近《舊金山和約》又成為了兩岸之間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尤其是在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以「廢紙」形容《舊金山和約》之後,更讓人質疑中共表面上打民進黨,實際上打的卻是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因為《舊金山和約》本質上並沒有涉及台灣主權的歸屬問題,其目的只是讓參加對日本作戰的47個國家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結束與日本的戰爭狀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舊金山和約》並沒有否決中國與日本另外簽署和約的權利,而是讓日本政府自行選擇與兩岸哪一個中國政權簽署《中日和平條約》。由於最終日本吉田茂政府選擇與台北簽署《中日和平條約》,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態度是承認《舊金山和約》存在的,而《中日和平條約》又確定了台灣戰後回歸中華民國的命運,所以把《舊金山和約》當「廢紙」真的對推動兩岸統一有幫助嗎?

當然站在中共的立場,《舊金山和約》本來就是「冷戰時期極少數西方國家炮製的產物,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他國內政」,此一態度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吉田茂政權是在美國政府半強迫的情況下,選擇與中華民國結束戰爭並建立邦交的,所以中共不願意承認《中日和平條約》更在情理之中。可是從中共想要當「負責任的大國」這個角度出發,不承認《舊金山和約》又顯得有些矛盾。

雖然《舊金山條約》沒有中國參加,卻是47個參戰國與日本簽署的停戰協議,在國際法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中日和平條約》乃是於此基礎上簽署完成的。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想繼承中華民國的二戰戰勝國地位,否認《舊金山和約》就顯得有些不明智了。更何況如果《舊金山和約》是「廢紙」,是否代表中共認為簽署「廢紙」的47個國家與日本仍處於交戰狀態?

這47個國家當中,其實絕大多數不是對日作戰的參與者,尤其是在連阿根廷、玻利維亞、古巴、厄瓜多與敘利亞這些根本沒有實際參戰的國家,都能簽《舊金山和約》的情況下,和日軍血戰八年的中國卻被剝奪了簽字的權力,確實是說不過去。導致中國無法出席舊金山和會的原因,是來自於英國的阻擾,那為什麼英國要阻止中國參加和會呢?就由筆者在此娓娓道來。

圖為抗戰勝利後,造訪新界西貢港九獨立大隊根據地的英軍上將李芝,感謝中共願意以大英國協軍的身分,協助英軍阻礙國軍收復香港。(許劍虹提供).png
圖為抗戰勝利後,造訪新界西貢港九獨立大隊根據地的英軍上將李芝,感謝中共願意以大英國協軍的身分,協助英軍阻礙國軍收復香港。(許劍虹提供)

英國對國民政府的看法

自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以來,英國一直是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外來強權,除掌握港九殖民地、大量的租界及治外法權外,就連海關總稅務司也長期由英國人擔當。同盟會打從19世紀以來,就將把英國殖民勢力從中國驅逐出去視為一大革命目標,自然讓英國人難以對由同盟會衍生而來的中國國民黨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有任何好印象。

北伐時代的國共合作,乃至於省港大罷工的歷史強化了英國對國民黨的惡劣印象,所以中國國民黨在香港、馬來亞與新加坡等英國殖民地是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遭受打壓。直到蔣中正上台實施清黨以後,國民政府與英國的關係才有所緩和,並在共同打擊日本方面慢慢走到一起。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勢力進入中國,成為了英國鞏固在華勢力的另外一大挑戰。

英美加入對日作戰後,同盟國成立中印緬戰區,由英國主導盟軍在印緬戰場的軍事行動,美國主導盟軍在中國戰場的軍事行動。美國自此開始取代英國,成為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海關總稅務司的職務也從1943年開始由美國人李度(Lester K. Little)擔任,象徵英國殖民勢力退出中國。接著美國又強迫英國推行一系列的「去殖民化運動」,試圖將中華民國打造成世界四強。

美國不曾侵略過中國,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本來就比英國還要好,而由美國推動《平等新約》的簽署,更是以傷害英國利益的方式來鞏固美國的對華影響力。羅斯福總統拉拔中國,甚至有意將香港還給中華民國的態度,對邱吉爾而言並不是在彰顯美國的理想主義,而純粹只是利用中國來瓦解英國的影響力。尤其戰後美國協助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南海的行為,更加驗證了這一點。

所以對於中華民國成為四強,邱吉爾與他的繼任者艾德禮並不是承認的那麼心甘情願,雖然他們對蔣中正的態度可能還是比史達林友善了一些。雖然英國政府從維繫在華貿易的角度出發,一開始並不希望中共上台執政,可是既然中華民國政府已經不屬於英國的主要影響範圍之內,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的失敗給英國帶來的震撼就不如給美國帶來的那麼強烈。

首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辦胡階森(Sir John Colville Hutchison),他之所以是代辦不是大使的原因,是因為英國沒有完全斷絕與台北的往來,所以無法「關係正常化」。(許劍虹提供).png
首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辦胡階森(Sir John Colville Hutchison),他之所以是代辦不是大使的原因,是因為英國沒有完全斷絕與台北的往來,所以無法「關係正常化」。(許劍虹提供)

第一個承認中共的西方國家

英國對現實主義的操弄,向來比美國還要靈活。就以英美兩國在1918年派遣軍隊干預俄國革命為例,英國在紅軍即將勝利之際的1921年3月16日就與蘇俄簽署貿易協定,接著又在1924年2月1日承認蘇聯。美國卻要等到九年後的1933年才基於牽制希特勒的需要,與蘇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對待中共,英國也採取同樣現實主義的態度,於1950年1月6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沒有立即與英國建立大使級的外交關係,因為英國雖然結束了與中華民國的邦交,卻沒有關閉在淡水紅毛城的領事館。而且英國新聞處還表示「承認新中國與承認東歐各國政府或佛郎哥的政府的情形相似」,意即倫敦不願意為毛澤東的意識形態背書,導致英國只能派遣臨時代辦進駐北京。

然而英國做為第一個承認中共的西方國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並確保香港殖民地。在這兩方面,倫敦倒是真的有所斬獲,一來中共沒有順勢進攻香港,二來雙方的貿易關係也還能持續維持。倒是對大陸沿海實施閉關政策的中華民國海軍,時常在美國的默許下騷擾前往大陸貿易的英國商船,令倫敦感到更為惱火。

台灣從來就不是英國的勢力範圍,站在英國的立場上不是不可以讓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鍵是讓出去有沒有價值。如果藉由讓出台灣,可以讓中共類似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狄托那般走上民族主義路線,與西方國家聯手對付蘇聯,那麼把台灣交給中共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尤其是韓戰爆發後,英國方面還認為可以靠讓出台灣,來遊說中共施壓北韓從南韓撤軍。

直到1950年10月,中共派出志願軍參戰韓戰,美國終於徹底的與中共翻臉。不過英國對於推動中共和蘇聯對抗卻始終保持強烈的興趣,對美國堅持以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甚至於支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繼續代表中國的政策感到無法理解。再加上英國仍不甘心於將西方世界領袖的地位讓給美國,於是就有了英國在舊金山和會上堅決反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態度。

以反共聞名的杜勒斯,直到1951年10月中共出兵韓戰前,採取「台灣主權未定論」的立場,目的不是為了要支持台灣獨立,而是要以台灣為籌碼換取中共採取親近英美的政策。(許劍虹提供).png
以反共聞名的杜勒斯,直到1951年10月中共出兵韓戰前,採取「台灣主權未定論」的立場,目的不是為了要支持台灣獨立,而是要以台灣為籌碼換取中共採取親近英美的政策。(許劍虹提供)

杜勒斯-莫里森諒解

兩岸支持國民黨與共產黨的中國人,雖然有意識形態的衝突,卻又有相似的中華民族主義。所以兩黨支持者在釣魚台主權問題面對日本還有統獨問題面對台獨支持者的時候,往往會先放下到底由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誰來代表中國的爭議,先爭取在「中國」或者「中華民族」這類雙方共同擁護的概念下團結合作。

這種運用文化、歷史還有血統的通性來抵銷兩岸爭議的權宜之計,最早運用的還真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和英國人。當時擔任對日和約談判代表,後來成為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John F. Dulles)堅持應該由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出席舊金山會議,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為領導中國與盟國合作戰勝日本的重慶國民政府之法定繼承者。

撇除掉法統因素,更現實的是中共此刻正在朝鮮半島上與聯合國軍激戰,如果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出席舊金山和約,台灣勢必會落入北京手中。二戰期間駐菲律賓的美軍,曾有遭受台灣起飛的日本海軍航空隊大規模空襲,損失慘重。美國的教訓,是絕對不能讓台灣落入向蘇聯「一面倒」的中共手中,以防止台灣成為蘇聯用來對付英美的海空軍基地。

英國方面卻有不同的思考,一來中共實質上統治了中國大陸,包括絕大多數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陸人民,自然在法統上能夠代表中國人出席舊金山和會。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在惠州成立的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曾在香港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並肩作戰,還救了美英雙方不少的飛行員及戰俘,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和約完全合情合理更合法。

美英雙方無法就誰有資格代表「中國」對日談判取得共識,且美國也無法完全否決未來中共和蘇聯翻臉的可能性,於是杜勒斯與英國外相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於1951年6月19日在倫敦達成共識,那就是擱置由誰代表「中國」出席舊金山和會的爭議,先讓被佔領的日本恢復主權之後再自行決定與台北或者北京簽署和約,導致中國代表缺席舊金山和會的情況。

蔣中正不是無法理解杜魯門與杜勒斯的立場,不過為了避免台灣真的被當成籌碼給賣給中共,他仍然必須要對中華民國無法出席舊金山會議表達抗議。(許劍虹提供).png
蔣中正不是無法理解杜魯門與杜勒斯的立場,不過為了避免台灣真的被當成籌碼給賣給中共,他仍然必須要對中華民國無法出席舊金山會議表達抗議。(許劍虹提供)

蔣總統的憤怒

日本政府雖然與英國一樣,傾向於與中共簽署和約,卻又在杜勒斯的壓力下被迫轉向台灣。內閣總理大臣吉田茂在5月19日已經向美國駐日大使西博爾德(William J. Sebald)做出保證,日本沒有與中共政權簽署和約的意向,並準備同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完成和約的簽署。嚴格來講,「中國」只是被排除在舊金山和會的多邊和平協議框架之外。

不過日本還是可以與「中國」簽署雙邊的和約,換言之「中國」的戰勝國地位並沒有因此而虧損。儘管如此,無法參加多邊對日和約談判對失去中國大陸的蔣中正而言,仍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因為這代表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不再是全世界公認的合法政府,而且還要靠著來自美國的幫助,才能得到與日本簽署雙邊和約的機會。

蔣中正不得不在1951年7月13日對美國提出抗議,表達中華民國沒有被納入簽字國的強烈不滿。在這份外交部發表的聲明中,蔣中正表示《舊金山和約》的草稿大體上符合中華民國的利益,唯獨無法接受和約稿第23條之中沒有把中華民國納為簽字國。他特別強調:「中華民國為對日作戰或存有戰爭狀態國家之大多數所承認之合法中國政府。」

然而國際社會本來就無道義可言,若不是因為韓戰爆發還有冷戰時代的來臨導致各國必須依照本身的政治制度選邊站,絕大多數沒有在1951年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國家或許早已承認中共。或許蔣中正最後也認知到了這一點,對舊金山和會也就沒有進一步的抗議了。由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有限,對日和約基本上是在美英主導下完成,所以蔣中正早已猜出是哪個程咬金在阻礙中華民國出席和會。

7月16日,蔣中正在革命實踐研究院的演講中,明確指出美國是在英國影響下才排除中華民國參與對日和約,目的是要確保英國支持美國對日本的單一佔領。英國的支持,能賦予美國重新武裝日本,進而抵抗蘇聯赤化東亞的正當性。蔣中正指出:「此次我國之被拒共同簽訂於對日多邊和約,乃是美國在精神上受到了英國的脅制,所以才有了今日的結果。」

以華人為主的馬共挑戰英國殖民統治,迫使英國暫時接受美國的提議,不急著將中華民國驅逐出聯合國,畢竟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對哪怕是左傾的馬來華人都有號召力。(梁元明提供).png
以華人為主的馬共挑戰英國殖民統治,迫使英國暫時接受美國的提議,不急著將中華民國驅逐出聯合國,畢竟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對哪怕是左傾的馬來華人都有號召力。(梁元明提供)

英國對中華民國的妥協

在革命實踐研究院的講話中,雖然蔣中正批判了美國屈從於英國,重新武裝日本的「錯誤」與「悲劇」。他認為如果美國真的要把日本打造成反共基地,應該更要讓中華民國參與舊金山和會的多邊機制,方能讓日本願意加入美國領導下的亞太反共抗俄聯盟。因為日本在亞洲交戰最久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排除掉中華民國參與的多邊和約框架無法讓日本感到自己輸得心服口服。

唯有讓中華民國參加多邊和約,東方民族才能真正結束過去「自相殘殺」的悲劇,在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華民國帶領下共同抗拒蘇聯。如果排除掉中華民國的參與,《舊金山和約》對日本而言代表的不只不是戰爭的結束,而是戰爭的重新開始。如果瞭解日本一開始其實是想與中共簽署和約,我們不難發現蔣中正的論點不過是痴人說夢話罷了。

好在主導《舊金山和約》與對日佔領任務的主要是美國,中華民國的戰勝國權益才沒有被完全漠視,台灣也才沒有被中共實質佔領。這一點是台灣藍綠兩方看待《舊金山》和約歷史的時候,需要給予高度評價的。畢竟在中華民國失去大陸實際控制的情況下,要求與中共沒有衝突的國家繼續承認台灣代表整個中國是很困難的。

不過這也並不表示,英國完全沒有對美國和中華民國做出妥協。因為50年代的亞洲除了有朝鮮半島與中南半島的共產革命之外,其實統治馬來半島的英國也遭遇到馬來亞共產黨的挑戰。馬來亞共產黨90%的幹部由華人組成,打著反殖民主義旗號,相當受到馬來亞華人的歡迎,對英國而言為極大的威脅。在打擊馬共方面,中華民國又成為了英國的盟友。

為了不讓認同「中華民族」的馬來亞華人為馬共所吸引,美英兩國情報機構持續支持中華民國對馬來半島華人的僑務政策,同馬共背後的中共爭奪中華民族主義的話語權。而這一切又必須要在中華民國取得聯合國席位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所以英國雖然反對美國不與中共往來的「一個中國」政策,但是在聯合國裡還是支持中華民國保有聯合國的一般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照片中為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從航空母艦老鷹號上起飛的皇家海軍海毒式戰鬥機。(許劍虹提供).png
照片中為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從航空母艦老鷹號上起飛的皇家海軍海毒式戰鬥機。(許劍虹提供)

英美蘇三強鼎立的終結

導致英國與中華民國對著幹的原因,根據美國歷史學家李波厄特(Derek Leebaert)的研究,來自於英國沒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上從全球舞台退場。大英帝國雖然衰弱,卻還是有累積自往日的實力足以與美國爭奪西方世界領袖的地位。既然中華民國處處配合美國制約英國,那麼英國自然要在「中國問題」上和美國頑抗到底。

後來1954年九三砲戰爆發,回鍋出任首相的邱吉爾持續與美國作對,千方百計妨礙艾森豪總統協助國軍防禦外島。一來是為了報國軍騷擾英國商船的仇恨,二來是要讓美國人知道誰才是真正的老大。直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爆發,英國被美蘇兩國聯手逼出埃及,才宣告日不落國的時代結束,世界由三強鼎立進入美蘇兩極對抗的時代。

到了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時任首相的麥米倫就與美國、中華民國採取更為合作的態度。當然英國的根本立場,還是反對美國使用核子武器協助台灣防衛外島,更反對艾森豪協助蔣中正反攻大陸。艾森豪沒有採到英國與大多數北約國家所不希望看到的這兩條底線,是英國願意放棄要求蔣中正從外島撤軍的根本原因。

得到美國和台灣支持的英國,也成功弭平了馬共叛亂,讓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得以非共產主義國家的模式獨立。1968年,英國正式宣佈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離所有部隊。一年後,毛澤東如邱吉爾等人所預料的和蘇聯翻臉,並且在珍寶島戰役中大打出手。隨即英國與美國先後和中共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日本也順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78年,北京與東京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此條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承認,結束「中國」與日本戰爭狀態的和約。然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日本國,本身就是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署完成以後才誕生的產物。沒有《舊金山和約》,又可能會有後來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嗎?

1952年4月28日簽署的《中日和約》,都是唯一一份正式宣告中日兩國結束戰爭狀態,同時又明確將台灣與澎湖定位為中國領土,台灣與澎湖百姓定位為中國人的文獻。(外交部).png
1952年4月28日簽署的《中日和約》,都是唯一一份正式宣告中日兩國結束戰爭狀態,同時又明確將台灣與澎湖定位為中國領土,台灣與澎湖百姓定位為中國人的文獻。(外交部)

中共也受益於《中日和約》

而且從台北與東京簽署《中日和約》,是在1952年4月28日,即《舊金山和約》生效之日完成的這點來看,日本和「中國」簽署的和約在法律上更象徵了日本恢復主權獨立國家地位的最後「臨門一腳」。從這個角度來看,《舊金山和約》也好,《中日和約》也罷,都不可能是中共方面所認定的「廢紙」。否則中共根本不該承認1952年以後的日本,在法律意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從中共與日本實現「關係正常化」的第一天開始,中共就已經承認了《舊金山和約》的合法性,否則中共應該要求所有簽署對日和約的47個國家與日本再簽一次和約,請問北京能否站得住腳?站在日本的角度看,《中日和約》名義上雖然被單方面廢止,可實際上卻是由《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取代」,否則何以該條約完全沒有提及台灣的歸屬呢?

關於台灣的地位,是在1972年簽署的《中日聯合聲明》被提及,即日本「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共對台灣的主權立場,然而《中日聯合聲明》屬於法律上的建交公報,並非結束戰爭狀態的《對日和平條約》。所以如果否決了否決掉《馬關條約》,承認台澎民眾為中華民國國民的《中日和約》,到底中共有什麼立場聲稱台澎為中國的一部份?

事實上就連《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也很難稱得上是和約性質,難道「中國」到了1978年與日本還處於戰爭狀態?難道台灣在1978年還是日本的殖民地?這兩個問題不能回答,又如何解釋日本是在什麼樣的地位下與台灣維持官方和民間交流持續到1972年斷交為止?斷交以後,日本與台灣維持的實質與民間交流又是繼承了哪一項條約?

所以真正確認台灣在法理上為「中國」領土的,恰恰就是繼承了《舊金山和約》精神的《中日和約》。日本在舊金山和會上放棄了台灣與澎湖的主權,但是在台北拐了一個彎承認台灣與澎湖實質上是中華民國領土。中華民國在1952年是聯合國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所以「台灣為中國領土」這一事實,是由中華民國完成的。

正視中華民國還存在的事實,兩岸才有可能進入政治談判的深水區,否則真正阻礙兩岸統一的可能正是中共自己。(許劍虹提供).png
正視中華民國還存在的事實,兩岸才有可能進入政治談判的深水區,否則真正阻礙兩岸統一的可能正是中共自己。(許劍虹提供)

應正視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

中共政權為了鞏固紅色革命的合法性,試圖否定1949年後中華民國存在的一切合法性和正當性,卻沒有辦法在全面否定中華民國的前提下,對台灣主權歸屬自圓其說。可見兩岸之間如果真的要有任何具意義的政治對話,關鍵還是在於北京應當承認台北為一個同樣屬於「中國」,卻又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實體。

就好比東德與西德能展開政治接觸的一大關鍵,在於「兩個德國」彼此承認對方的存在。中共不願意承認世界上有兩個中國國家,但至少必須承認有兩個中國政權才是展開對話的基礎。中共可能認為,《舊金山和約》是在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強權掌握話語權的情況下,不顧中國百姓利益私相授受搞出來的條約,不願意輕易接受。

台北因為接受以《舊金山和約》為基礎簽署的《中日和約》,被中共污辱為喪權辱國。可反過來看,1945年8月到9月份的時候,國民政府曾經有機會出兵收回香港,結果中共卻從本身推動紅色革命的角度出發,選擇配合英軍服務團鞏固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顯見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為了生存都有與西方強權相互「勾結」的前科。

更何況中共都聲稱《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是在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前提下簽署的,那麼就更該認同有聯合國背書的《舊金山和約》了。此外從馬共被剿滅一事來看,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待到1972年這點同樣對中共也非毫無益處。如果沒有中華民國的支持,導致星馬如1975年的南越一般淪入馬共手中,真的對中共比較好嗎?

或許毛澤東會認為,這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可1979年以後大陸的改革開放能夠成功,首先靠的就是新加坡的支持。如果馬來半島被共產主義統治,鄧小平還未必能從李光耀手中取經成功呢。更何況後來兩岸的重新接觸與談判,包括辜汪會談和馬習會都是在新加坡舉行,光是這點北京當局就該好好肯定中華民國1949年以後在聯合國裡面的價值了。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