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後科幻文學的新先聲─〈五十年後寶島奇談〉:《電波聲外文思漾》選摘

2021-05-27 05:10

? 人氣

小說在這裡就結束了,筆者為此專程查閱《無線電界》雜誌,直至二〇〇一年該小說重刊,都未見後續的連載。該刊後任的主編,黃鑑村的六子黃華容在訪談中提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曾經有看過這篇小說相關的稿件,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據我的回憶,該小說後面的情節如下: 

小說主人公出現時,鬚髮很長,這是因為他為了躲避第三次世界大戰,在臺灣的深山裡躲了很多年。這位老人被帶到一個房間後,因饑餓而肚子發出了咕嚕嚕的聲音。這時就從一面沒有門的牆里送出了一份配有果汁的餐食。小說中也提到了時空轉換機器已經相當普及,人們可以隨便就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以及想去的時間點。小說中還提及當時基隆到福州已經有海底隧道,其中運行時速可達光速的子彈頭的列車。那時,世界已經大同了,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code number。去任何地方都不用簽證了。小說裡的那位老先生因為躲在深山裡,因為沒有受到外面的污染,生命力比較旺盛而可以長壽。那時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了,所有的疾病基本上喝點東西、吃顆藥丸、打一針就能得到治療而痊癒。這些內容今天也快實現了。 

小說中的老先生因為他之前的朋友們都已經過世了,他一個人十分寂寞。在最後,他在睡夢中夢見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當年和老朋友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快樂時光。這個夢境被當時的科技偵測到了。於是,他就被送回到了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時空——小說開頭時提及的日月潭涵碧樓的樓道間。幾位老朋友正坐在一起,暢想著臺灣的未來…… 

該小說在最初發表時,在篇首自我定義為「科學預言小說」。在臺灣「一直要到一九七〇年代後期,才逐漸有了「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文類的概念」 。對此,學界的定義各有不同,也有廣義狹義、軟硬、真偽之分。基本地來講,臺灣科幻小說作家亦是學者的黃海就認為:「科幻文學是科學想像或合理想像的戲劇化」。加拿大學者蘇恩文(Darko Sunvin)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認知上的抽離(cognitive estrangement)的小說……由這種抽離的態度,科幻小說主要的形式設計便是作為作者經驗環境的另一種選擇的想像框架或者可能的世界」 。 

這篇創作於一九五〇年代的〈五十年後寶島奇談〉所描述的內容發生在距今不遠的二〇一〇年。結合這兩個定義,再來檢視該小說,至少從今天來看,該小說中的部分基於科技發展而設想出來的事物已然成為現實,比如高鐵、同步翻譯設備、寬熒幕全息投影設備、智能圖書館甚至是三峽水利工程等。這些設想也正是作者基於「經驗環境」,即作者從時代背景與自身的國族認同出發,在小說中構建了一個「復國已成」的背景框架。此外,作者亦是基於自身知識結構而對科技發展進行預判,從而對未來臺灣可能的樣貌展開想像。由此而言,該小說自然是可以納入科幻文學的範疇中的。

《電波聲外文思漾》書封。(蔚藍文化)
《電波聲外文思漾》書封。(蔚藍文化)

*作者顧振輝力上海市靜安區人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文學學士,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文學碩士。著有《「十七年」劇史論稿》、《淩霜傲雪巋然立·上海戲劇學院·民國校史考略》,編有《上海戲劇學院·民國史料彙編》。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電波聲外文思漾——黃鑑村(青釗)文學作品暨研究集》(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