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全球通貨膨脹潮會下半年衝動臺灣?

2021-05-12 05:50

? 人氣

通貨膨脹的負利率世代,滿手現金只會伴隨著時間貶值!(frankieleon/CC BY 2.0)

通貨膨脹的負利率世代,滿手現金只會伴隨著時間貶值!(frankieleon/CC BY 2.0)

近兩個月有關國內外通貨膨脹潮湧,乃至有可能立即捻熄經濟復甦機遇的話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讓臺灣庶民社會、產業部門與民生經濟部門倍加驚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社會民生物價蠢動症候群正在發作

今年第一季美國拜登政府一口氣接連印鈔近六兆美元大撒幣投市救經濟以來,整個臺灣社會,尤其對外經濟部門產業領袖企業家及超高敏感度普羅投資人圈,早就已定定睜眼緊盯國內外通貨膨脹潮湧動情勢可能迸生的急遽變化;特別是,今年的通貨膨脹變數,對經濟復甦成長的衝擊,以至於對外經濟部門產業利潤率,影響性都極嚴峻,國民福祉及國民生活素質的侵蝕,更是社會關注焦點。

全球通貨膨脹潮在2021下半年會否真正衝動臺灣?的確是眼下大哉酷問題。

會在臺灣社會造成潛潮洶湧的「通貨膨脹憂鬱症」,乃因為一方面美國川普拜登接續量寬印鈔救市又放肆擴張財政支出大撒幣紓救疫災的高達九兆美元貨幣,所可以帶來全球性通貨膨脹之超級大疑慮,另一方面則是臺灣本身內需市場民生物價蠢動症候群,也恰好正在發作。

首先,讓臺灣社會立馬有感的是,四月第三季以來因為乾旱缺水所致「季節性」「時令性」蔬菜花卉價格的短暫性飆升,這種波動屬極短暫時現象,都不是因為金融貨幣經濟問題所肇致,而是貨品產銷的實物經濟供需問題;倘若是貨幣金融經濟問題,則必然是與今年開年以來,受強勢美元弱勢化影響,所導致的新台幣迭迭升值之引申效應;若果如此,則現今我們所應該看到的是菜價與花價的下跌,而不應該是漲升。

對外供需調節機制惡化最具關鍵性

近期所見菜價花價波動的最直接變數應該是近半年來,全省各地所普遍出現「氣溫回暖速度加快」以及「嚴重乾旱缺水危機」雙重挑戰,葉菜類供貨量銳減三成以上,花卉類供貨量情勢稍好;不過,當「立夏日」已過,「梅雨季」即將到來時刻,除非地球氣候變遷,導致盛夏迅至,梅雨季節不梅雨,否則,這種屬於自體循環「內需型」供貨量銳減、價格飈漲的暫時性問題,應該會很快恢復正常,而得以徹底緩解。

對外供需調節機制遽然惡劣化,是當前臺灣物價蠢動的極其關鍵性外生變數:其一是,全球性Covid-19疫災肇致「進口蔬菜類莫大的限制」,尤其是為了防制「疫症輸入」,原本長期過往多從越南、泰國、菲律賓的蔬菜類進口,因此銳減,構成了極其重要的供貨量增減之負向變數;其二是,因為當前兩岸關係之益趨惡劣化,也使得原本ECFA協議下兩岸農產品經濟既有的「熱絡交流調節機制」,為之幾乎完全歸零,以至於根本無法繼續有效緩解發生於島內的「短暫期間內季節性供貨缺口」,以至益發肇致遽然而起的加速惡性推高葉菜類供貨量與價格或局部花卉類之供貨量及其價格變化,實質加重引起民生經濟部門的緊張。

最須正視核心物價與進口躉售物價倍增飆高

今天臺灣經濟社會,之所以會有「全面性新通貨膨脹潮」的疑慮,主要應該是兩方面的指標值之遽變所肇致的:一方面是,本國市場內的「核心物價指數」的飈升,在民生食衣住行育樂的「必然必須項目」的持續向上,幾乎都遠遠高於那些所謂的「時令性」「季節性」項目之變化;二方面是,Covid-19疫災持續惡化之後「倍增高飆的進口躉售物價指數」。

尤其後者是,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漲的波及效應之擴散影響,加上Covid-19疫災所引申全球生產與貨品貿易萎縮所致的「世界性短供」,臺灣進口工業原物料的量縮價昂,也就成為必然之勢,所肇致躉售物價的倍升效應,可能大大推高臺灣通貨膨脹水準,從理論推演及歷史驗證看,應該遞延發生在三個月到半年之內,就必然會充分反應出來,其所可能帶來新一波全面性通貨膨脹湧潮,值得整個臺灣社會的正視。

美國印鈔撒幣會否牽動全球通膨新時代

今天所有對世界通貨膨脹潮湧研判,主要都認為,世界第一經濟強權霸主美國,近年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接連在金融財政上一連串驚世的經濟治國策略作為,似乎都將嚴肅外延擴散締造新一波全球通貨膨脹超級高湧浪;但美國會否再次像2008年一樣首發全球通貨膨脹第一聲槍響,國內外機構專家有不同看法。

持樂觀看法的例如美國聯儲會主席鮑威爾在近期利率會議後新聞發佈會表示,2021年迄所見到的美國通膨「暫時性挺升」,還不符合「應該立即加息」標準;何況在勞動力市場仍然疲軟情況下,也似乎不太可能看到通膨會持續上升跡象。

但是持悲觀看法的經濟學家們則認為,美國拜登政府在財政上大舉發行國債、央行Fed大肆開啟印鈔機用超高比率75%買入國債背景,高通膨到來應屬必然。

2021年初以來,全球物價早已大扭轉2020年低迷走勢,出現普遍走高跡象,從能源、工業原材料到民生食品等終端消費品價格,已紛紛出現不同程度漲價。

2021年3月份美國、歐元區國民消費者物價(CPI)年率分別成長2.6%和1.6%,都已經創出了兩年多以來新高頂值,預期還會有持續向上的前瞻趨勢;而在西方新興市場經濟體代表的土耳其、俄羅斯、巴西,也自2021年先後啟動加息措施,以抑制顯見的通膨,從這些國家CPI結構看,皆係能源、食品價格上漲所帶動。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勢頭持續迅猛

與此同時,全球產業經濟部門尤其普遍感受到「物料價格積極向上漲」的壓力,全世界主要先進經濟體的工業品生產者價格(PPI)年率也呈現快速上漲勢頭;2021年3月美國PPI年率上漲了4.3%,創下2012年以來的九年新高記錄。

具體來看,一是疫情長尾效應直接衝擊生產及運輸,如近期智利、巴西、印度疫情反復,一方面使得全球交通航運持續受到干擾。另一方面對全球大宗商品產生供給衝擊,並使得大宗商品價格對需求的變動更為敏感;

銅、鐵、原油和大豆糧農產品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正在持續上漲之中。

有觀點認為,隨著新冠疫苗的普及,經濟或將快速復甦,大規模貨幣及財政刺激措施,也將推動大宗商品需求擴大;在此背景下,供給增加將跟不上需求成長。

跨國產業經濟研究智庫在2021年第一季報告中已剴切指出:全世界大宗商品行情已進入「超級週期」(指大宗商品價格以數年為單位長期上漲,之後再下跌)的聲量,已然持續增高。

全球大宗商品已進入漲價「超級週期」

全球大宗商品已正式進入漲價「超級週期」;所謂大宗商品市場「超級週期」,乃指原油和礦物資源等長期上漲後再下跌再上漲局面,呈週期性一再重覆出現。

這種大宗商品市場「超級週期」波動的出現,存在各種不同論述,但最普遍的觀點認為:此乃「資源需求」受某些原因影響而激增時,擴大產能必須較長時間,供給增加會略為滯後,而存在一段時間差。這段時間需求過剩勢將帶來價格上漲,惟在供給擴大之後,又必然轉為降價。

加拿大央行和國家統計局論文顯示,1900年代初以後一世紀時間有4輪週期:由於分析方法等不同,存在數年偏差,但上漲週期的波峰是1915年、1949年、1980年、2009年前後,下跌週期的波谷,則是1898年、1932年、1966年、1995年前後;從波峰到波谷、從波谷到波峰分別需要15年左右,30年左右形成一輪完整的全世界大宗商品漲跌價「超級週期」循環。

Covid-19加深了大宗商品「超級週期」循環力度

過去,美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資源需求激增、戰爭則導致資源供應受損。原本2010年以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然進入下跌趨勢;但是,2020年初開始,Covid-19疫災在全球,尤其是在先進經濟社會,一波接著一波的迭迭深化與惡化,已經顯然快速逆勢翻轉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趨勢,遽爾反向轉為上升趨勢。

摩根大通證券在2021年2月報告指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正式邁進入以2020年為波谷的超級週期的上漲循環格局」;考其背後的關鍵變數有兩個:第一個變數是,生產供應之實物經濟效應(real economy effect);第二個變數是,金融貨幣之象徵經濟效應(symbol economy effect)。

第一個變數是,生產供應之實物經濟效應(real economy effect),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長期上漲或下跌,一向就是跟隨資源供求兩方面的結構變化而肇致之現象;而此次Covid-19疫災在全球肆虐,多數重災國家政府採行了前所未有的「封鎖」措施(Lockdown)及一般化「行動禁制」(Mobility Curb),立即肇致國際經濟社會效應:一是國際貨品貿易相互交易量值大幅度萎縮、國際貨品貿易的流量與流速也都大幅放緩,國際供應鏈出現重者「斷鏈」,輕者藕斷絲連之「有縫斷續化」現象,造成供給面的「去化斷崖」、中間商的「貨源斷崖」及需求面「來貨斷崖」;在人力資本市場則有「供需斷鏈」之「嚴重的缺工與就業機會空洞化並存」問題,而「行動禁制」所肇致的「勞動供給大收縮」及「消費者迷蹤」問題,更使得經濟恢復正常化之社會願望,迭迭落空;「經濟復甦」乃成為遙不可及的今日夢想。

全面性改觀世界經濟新格局

這些因素,理所當然會積極造成全球性礦產類大宗商品的嚴重短缺與發貨困難,則大宗商品價格不暴漲而上,也難。

第二個變數是,金融貨幣現象所引申之象徵經濟效應(symbol economy effect),以最近不滿五年時間,川普及繼任的拜登政府,都為促進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所迭迭採取超級大量寬印鈔救市貨幣政策與超額大撒幣紓救國民與企業之赤字財政政策,以至於環境大改善基礎設施投資、美元大貶值帶來的投資資金流入等,無一不是一舉大扭轉了過去10年「低通貨膨脹時代」的過山車轉捩點,而讓整體大勢轉化為「新一波通貨膨脹大湧動時代」來臨的可能性。事實上,這也就是,2010年第一季以來,幾乎整個世界投資人與民間常民經濟社會都一致預判認定,世界性大通貨膨脹潮湧必然具體成形,且會全面性改觀世界經濟新格局的理由。

臺灣必要的豫為籌謀

中長期來看,全球資源需求正在從化石燃料轉向可以導電的銅、鐵礦石等礦物資源及民生食料農產品,處於這樣趨勢,部分大宗商品長期都極可能漲價;然則,這類大宗商品的行情上漲,會否演變成為類似過去之廣泛且長期持續上漲趨勢,仍是未知數。

不過,從歷史發展驗證,長期性的大宗商品價格走高態勢,勢必招致國民經濟所得,從高進口資源依賴的已開發國家及類似臺灣這樣的中進新興市場經濟體,朝向資源出產國的大幅度轉移;這一慣性的國民經濟福祉之國際移轉,對於屬於資源進口國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臺灣而言,其能對於經濟發展成長及景氣復甦展望,當然都會是很明顯的負向影響因子。

處此態勢下,為了防制產業供應鏈的斷鏈危機衝擊,乃至於超額通貨膨脹潮的無端湧進,也為了能夠穩健經濟成長、維繫國家生產力及增益全球競爭力,臺灣似乎也應該要進行有限範疇的必須戰略性儲備格局設計,以豫為籌謀。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