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台灣新聞界之死

2017-12-02 06:20

? 人氣

台灣新聞媒體除非自己得,對卓越新聞奬多半隻字不提。(王彥喬攝)

台灣新聞媒體除非自己得,對卓越新聞奬多半隻字不提。(王彥喬攝)

第十六屆卓越新聞奬於11月29日,在誠品書店信義店舉行,跟11月25日落幕的第54屆金馬奬一様,應該是新聞界重視的年度大事。畢竟,這項新聞奬直接牽涉個别媒體與記者的品質好壊,它山之石,多少可以為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幸的是,從電視到報紙,許多媒體争先恐後,耗費相當大的時間與篇幅,報導衆多女星如何袒胸露背,極盡挑逗,對卓越新聞奬卻隻字不提。少數例外的,不過是自己得奬,乘機大吹大擂。重娛樂,輕新聞,說明台灣徒有媒體與記者,卻没有一個像様的新聞界。

其實,台灣的新聞界早已死了,現有的媒體與記者不過是商業機構的成員,頂多是財團營利的工具。理性運作,往往是現代媒體組織的基本邏輯,當生存遭受威脋時,一旦推到極至,便唯利是圖。在這方面,由電視到報紙,台灣媒體的商業化傾向已是不争的事實,追逐的盡是收視率與發行量,以及數字帶來的可能廣告收入。

就定義來說,新聞界指的不光是一個採訪和報導新聞的場域,更是一個包括團體、組織和個人的社群,社群裏的份子因為知識、方法與科技的差異,形成獨特的専業群落,在意見的自由市場或民主社會裏,彼此相互競争,又為整體成敗,肩負榮辱與共的社會責任。

由2017第十六屆卓越新聞奬頒奬典禮看,台灣的新聞媒體與個人在乎的只是一點光環,更計較自己是否成為他人注目的焦點。剛開始時,誠品信義店的場地幾乎座無虛席,隨著每一個奬項的頒發,人越來越少,特别是入圍席,不但得奬者拿著奬金興冲冲的全身而退,落選者更是悄然頓去,剩下一排一排座椅,與半空的場地和無限的空蕩。

雁過留聲,人去留名,包括惡名。不管理由再如何冠冕堂皇,不論得奬與否,一場新聞界的盛會竟落到「唯我獨尊」的荒繆演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個人對整體新聞界尊嚴的輕蔑,一種「干我屁事」的傲慢:只要我没得奬,别人算什麽。

同儕鳥獸散後,最後的一位得奬者看著留下來的基金會工作人員、董事和評審等,難免百感交集,只能自我解嘲。台灣新聞界的尊嚴全在媒體代表與記者集體離席下被埋葬,連送終都免了。整個新聞界再强,也强不過個别媒體的市儈和功利,與記者的墮落和隨波逐流,甚至趨炎附勢。

第三屆兩岸媒體人峰會。 (新華網)
第三屆兩岸媒體人峰會。 (新華網)

以缺席表達不満,如果是一種變相的黨同伐異,刻意出席具有特定作用的會議,就無疑是沆瀣一氣了。11月24日,100多位台灣的媒體與個人打著新聞界的旗幟,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共商未來兩岸新聞交流大計」。峰會與大計,暗示某種地平線和願景,企圖打造一個一廂情願的虛假國度。

在一個没有新聞自由的獨裁國家,在中共黨國高於一切的框架下,這些台灣媒體和個人代表所謂的「新聞界」與「學術界」,高談新聞理念與操作,道德之沉淪,無以附加。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嗅出台灣新聞界之死的一點腐化味。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客座教授。本文部分改寫自2017第十六屆卓越新聞奬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評審召集人感言,題目是「個别卓越、整體平庸」,不代表卓越新聞奬基金會的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