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電影被迫落後30年?拍攝霧社事件竟被控「有損邦交」 揭密最荒謬電影審查制度

2021-04-09 09:10

? 人氣

20210407-國家人權博物館「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翻攝自特展資料)
同樣在台灣拍電影,拍國語片與台語片是完全不同的待遇(翻攝自特展資料)

這些政策下,台語片逐漸淪為沒市場、長不大的電影,台語導演被迫轉向「小螢幕」拍電視劇,但在1972年政府要求「方言節目」每天每台不能超過1時、1976年《廣播電視法》規定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台語電視劇也被迫減產、移出黃金時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各種限制下可以握有優厚資源的,是國民黨政府主推之「政宣電影」,例如《還我河山》、《八百壯士》、《梅花》、《黃埔軍魂》等,戲院在正片開始前必先放宣傳片、蔣介石總統訓詞片與國歌片,宣傳片內容標語則必須包括「金馬是反攻跳板,不容匪俄侵犯」、「大陸人心向我,復國建國必成」等語。

20210407-國家人權博物館「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翻攝自特展資料)
各種限制下可以握有優厚資源的,是國民黨主推之「政宣電影」,例如《還我河山》、《八百壯士》、《梅花》、《黃埔軍魂》等(翻攝自特展資料)

只求「愛國」的環境氛圍下,電影藝術價值已非重點,例如1987年獲得奧斯卡金項獎9項大獎、由義大利影人執導、書寫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人生之《末代皇帝》,就曾被民眾檢舉「瓦解人心士棄,渙散反共鬥志」:「這樣一部片子能在台灣正式上映,是否意味著復興基地二千萬軍民同胞堅持了卅八年的反共抗戰全無意義?」「奧斯卡有什麼了不起?奧斯卡比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重要嗎?奧斯卡譴責過中共屠殺八千萬大陸同胞的滔天罪行嗎?」

「過去國家用看得見的剪刀逼迫你,現在有更可怕的國家、用看不見的剪刀威迫你…」

回顧這段不自由的歷史,策展人蘇致亨於開幕記者會直言,審查制度不只侵害反對意見表達、也影響國家多元文化與社會集體心靈;審查體制最深遠影響是造成「自我設限」,後來台灣導演會預想怎樣的戲不賣座、沒市場,其實也來自過去政治審查制度的延續、被限縮了想像力與作夢的空間。

蘇致亨表示,過去「言論不自由」不只是限制「不能說什麼的自由」、還規定人們不得不說什麼、必須看什麼,例如過去民眾看電影要唱國歌、小學生被動員去看「政宣電影」,亦是言論不自由之展現。此外,相較於黨營片廠可以不斷出產國語片,台語電影與非主流商業電影發展也備受限制,黑白不能轉彩色、迫於審查制度轉往地下流通,「這些發展上的不平等,也影響我們『對國片是什麼』、『電影是什麼的認識』。」

蘇致亨指出,本次特展是戰後第一次系統性展示審查制度,未來也希望文化部能帶領教育部、國防部等單位重新盤點有無相關政治檔案,將電影、電視劇、錄影帶、廣播、出版、音樂相關審查資料重新整理開放,才能更理解過去政治體制如何影響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國家人權會副主委高湧誠表示,政府為何要做電影檢查其實是基於恐懼,恐懼人民會自由地想、人民自由地想就會戳破很多統治謊言;如今年輕人雖然可以自由說話、自由表演、呼吸自由空氣,年輕一代也該知道威權時期的電影如何檢查、如何限制人們自由地說自由地想,才會知道這些自由是有倒退可能性的,而本次特展意義,也在提醒民眾「自由」之可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致詞時提醒,本次特展的關鍵字之一便是「剪」,指的是電影審查有看得見的剪刀、看不見的剪刀。如今台灣看似沒有那樣荒謬的電影審查制度了,展覽最後由導演鄭有傑拍攝、諷刺電影業屈服中國壓力之5分鐘短片《潛規則》,卻也顯示台灣目前困境──看似有100%言論自由,當有個巨大市場擺在面前誘惑,人們就容易依其規則剪裁、把自己手腳綁住、被限制思想可能性:「過去國家用看得見的剪刀逼迫你,現在有更可怕的國家用看不見的剪刀威迫你。」

國家人權博物館特展「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於4月7日開展、展期至2021年12月12日。展出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美工工廠(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