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俊觀點:謝東閔的少年離鄉背井

2021-04-05 06:30

? 人氣

二水謝東閔故居。(資料照,取自Pbdragonwang /維基百科)

二水謝東閔故居。(資料照,取自Pbdragonwang /維基百科)

謝東閔,原名進喜,於日本統領台灣時期之明治41年(1908)1月25日(農曆12月22日),出生在彰化縣二八水庄,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父謝在祺,母(謝)黃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祺公(1886-1952),二水光化村人,曾任保正、庄長,勤儉治家,待人和睦,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因此望重鄉里,後人景仰。

進喜早承庭訓,公義善良,年幼即植入民族思想台人意識。8歲入二八水公學校就讀啟蒙;大正10年(1921),考進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校(今台中一中),4年級時,年甫18,因氣憤日籍老師講授史地課時,常有居高臨下之優越思想及侮辱性言論,乃與曹姓同學以赴日投考為由,離境前赴東京。

繼而改以赴中國留學生身分,冒險搭船前往上海,準備投靠台中一中同學翁均安之兄翁俊明(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畢業,旅日影歌紅星翁倩玉祖父)與其友人開設之「俊明醫院」,並就讀上海承天中學4年級;於此人地生疏之上海舉目無親,個人經濟困頓,生活不易,為求生存,遂又取名「求生」。

民國16年(1927)秋,考進上海以法科聞名之東吳(蘇州)大學法學院,此校大師雲集,名師輩出,法科主任(院長)為法學名家吳經熊博士,張慰慈教授「政治學」,胡適之教授「中國哲學史」,潘光旦講授「心理學」,著名大詩人兼散文家徐志摩主講「英詩與文學」並授英文。

翌年(17年)9月,南下插班考進國立中山大學(原名廣東大學,為追念孫先生之建國功業而改稱)政治系二年級;當時由戴季陶(傳賢)擔任校長,朱家驊任副校長(19年升任校長),另外,還有日後影響謝東閔一生的恩師:教授地方自治與國際現勢的黃季陸(來台後曾任内政部長、教育部長、國史館館長)、教社會學的何院長及高廷梓老師等。

期間,法學院新購一本《中國經濟地理》日文書籍,法學院何院長因欣賞謝同學之日語文能力,所以指明謝先生翻譯,譯畢出版時,何院長交待書面題上「謝東閔譯」,取名原因是謝同學來自「東」方台灣,又有為民族盡大孝之心,乃仿二十四孝之「閔」子騫孝順之意,謝求生感謝院長的勉勵,從此逐漸改用「謝東閔」3字。

民國20年6月,自中山大學畢業,因在學成績表現優異,復於求學期間,利用夜間教同學日語,編寫很好的日語講義,破例被母校網羅聘為講師教日語。

謝東閔手足情深,寫信回台灣,請弟弟敏初到廣州升學。

由於收入佳,生活穩定又有積蓄,爰於21年10月21日,與潘作良同學之胞妹潘影清締結良緣。謝東閔回憶他和夫人潘女士的結婚,真是「萬里姻緣一線牽」:他生長在台灣,她成長於安徽蕪湖,彼此相隔遙遠,卻在廣東廣州相識,結下良緣。婚後生活美滿溫馨,夫人繼續在廣州音樂院深造,主修鋼琴,他為她買了一架鋼琴。

民國26年(1937)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引致全面對日抗戰;日軍的侵略,由華北、華中而華南。

抗戰軍興、遍地烽火,不得不暫離廣州,避難香港;27年9月,到了香江,人生地不熟,如何求生?首先解決安身立命住所,然後寄信回廣州;一週後,夫人帶著三歲兒子孟雄抵達香港,在戰亂的時局中,和妻兒別離時,實在沒把握能再重聚,但幸運地,他們團圓了。

謝東閔先是投稿求生,繼之有中央通訊社香港分社記者和一家洋行三位職員聘請教授日文,對謝家生計助益很大。謝東閔日後憶述:無論在上海、廣州和香港,他每次絕境逢生,都是憑日語能力而活下來;想不到日文能力帶給他這麼多奇蹟幸運,真是始料未及。因此,他立願創辦日語專門學校先修班。

民國30年(1941)12月8日,日軍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美國隨即對日宣戰,全面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日軍也開始轟炸彈丸之地的香港。

緊接著,謝家租用的住所中彈了!在恐怖中,不知有沒有明天?

全家身命安全為第一考量,決意離開「東方之珠」;31年(1942)元月,重新踏入已闊別3年多的廣州;接著,要前往大後方廣西桂林。

31年3月,抵達桂林,思索如何求生?天無絕人之路,謝東閔應聘桂林「廣西日報」(省政府創辦報社);5月1日改組,革新版面開辦。

5月4日,改變「廣西日報」的絕佳日子,精通日語的謝東閔收聽到「日本同盟社」消息:「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近將訪問英、美兩國」;而社裏另一位同事,原在香港英文「中國郵報」任職的Jimmy Yeh也收聽到「新德里電台」廣播:「美國威力強大戰艦即將開入地中海」,此舉表示美、蘇兩國將脫離原本「中立」立場,轉而傾向結盟協助英、法對抗德、日、義三個「軸心國」。

這兩條大好訊息國際要聞先後得到證實,謝東閔擔任電訊室主任的「廣西日報」,一夕成名,報譽日隆,發行量躍升至2萬份以上,足以和著名的「大公報」、「掃蕩報」分庭抗禮。

34年5月5日,中央在重慶復興崗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謝東閔接到中央命令,指定代表台灣出席大會。

大會由當時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擔任主席;5月7日晚上,蔣委員長在重慶上清寺官邸宴請來自東南區的7位出席代表,謝東閔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遠來自台灣的代表,這是謝東閔平生第一次謁見蔣委員長。當晚,陪同宴請賓客的,還有蔣經國先生。那一年,謝東閔37歲,蔣經國35歲,年齡相若。席間,蔣委員長特別關心垂詢有關台灣的話題,謝東閔言簡意賅,詳細應答,讓蔣委員長留下很深刻的好印象,而蔣經國對謝東閔的氣宇軒昂,意象弘遠,也頗有相知相惜之感。

由於第一次見面所刻印的好感,訂下了謝東閔日後走紅政壇紅透半天邊的主要原因由來。

宴畢,正準備向主人致謝而離開官邸時,蔣委員長突然交待謝代表留下,並對他說:「謝代表,請轉告台灣同胞,台灣脫離日人統治而光復的日子到了」。

謝東閔親耳聽到國家最高領袖深信不移的預言,當晚興奮地睡不著,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早上,歡喜雀躍地趕往重慶中央廣播電台,把蔣委員長預告勉勵的話,用閩南語向台灣鄉親廣播放送,請家鄉同胞等待光輝燦爛的勝利時刻來臨。

當年8月15日,謝東閔在福建收聽無線電新聞廣播時,忽然聽到日本天皇的沈重語調宣佈:「日本對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收聽這個突來的播放消息,讓謝東閔雀躍不已,雖然早已得知勝利即將來臨,但,當勝利喜訊真確來到的那一剎那,還是興奮不已!想想自己離鄉背井,走遍上海、廣州、香港、桂林、漳州、重慶、福建永安等地,有時竟為了理想和勝利,還要與心愛的夫人和兒子分離,情何以堪!但如今一切的犧牲奉獻,都值得了,因為日本投降,台灣同胞自由了,不再受日人的壓迫統治和不平等對待,自己終於可以光榮回鄉了。

謝東閔欣喜地帶著夫人和公子孟雄前往福建省省會福州,準備啟程返台事宜,一想到能很快返回已久別20年的家鄉,怎不高興萬分!

34年10月23日,26艘美軍登陸艇所組成的船隊,自福建閩江口馬尾港出發,其中25艘載運部隊和基層工作人員,另一艘指揮艇則載有連震東、謝東閔、劉啟光等行政幹部。

船隊陣容浩蕩,非常壯觀,極目所望,全然艨艟破浪,通過海峽暗流激盪,波濤洶湧的「黑水溝」時,謝東閔想到了當年先祖先賢移民來台,必定冒著很大的危險和艱辛。

隔天上午,久違多年的甜蜜家鄉,已經在望,船隊依次泊靠基隆港埠碼頭,成千上萬的鄉親民眾,歡欣鼓舞前來迎接,人人臉上洋溢著光榮勝利的無限喜悅,就像遊子久別歸返慈母身邊,多麼溫馨感人。

對於闊別故鄉20年多的謝東閔而言,年僅19歲就懷抱不受異族統治的心情,從同一個港口,基隆港邊出海,走遍天涯,如今竟能滿心歡喜地踏上故鄉土地,重新聞到家鄉泥土的芬香,格外貼心愉悅,而撫今追昔,怎不喜極而泣?

當天晚上,民眾張燈結彩喜洋洋,謝東閔住宿中山北路「梅屋敷」,這是孫逸仙先生當年來台所住的地方,謝東閔更聯想起台灣先賢前輩翁俊明,内心油然地追念起這位老長官而倍加欽仰懷思,更自勉今後要竭盡所能,為台灣家鄉奉獻心力。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台灣風雲家族人物》(2021年3月22日修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