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認真的環保議題,真的不討好

2021-02-26 06:00

? 人氣

環保團體發動「珍愛藻礁」公投連署,獲得廣大民眾和ˋˋ在野黨響應。(示意圖,取自珍愛桃園藻礁)

環保團體發動「珍愛藻礁」公投連署,獲得廣大民眾和ˋˋ在野黨響應。(示意圖,取自珍愛桃園藻礁)

保護藻礁、啟用核四等公投案,意外地在這幾天吵得沸沸揚揚。經濟部的臉書貼文,底下留言區也有不少論戰,看到一些留言說「藻礁有什麼用?」、「全部填平算了」、「環團阻礙臺灣進步」、「連署的人頭腦該去檢查」……等等,實在令人難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經濟部的貼文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因為大家要用電,所以天然氣接收站希望大家支持;那已經蓋好、其中一部機組已經高標準通過國際管理單位檢驗的核電廠,為什麼不能也希望大家支持呢?而要站在科學的立場,認真解釋這些問題,也往往是個不討好的工作。

認真推動環保議題的難處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各種活動、環境、氣候等問題是緊密相連的,但是要推廣給大眾,往往只能將需要時間消化的資料,整理成較為簡單的概念、口號,長久下來,就演變出許多各說各話的口水戰。例如反核(No Nukes)運動最早發起主要是反對核子武器、以發電用途掩護核子武器技術研發等,隨著技術進步、國際局勢改變,國際上已經愈來愈多較認真的環保人士轉而對核能抱持開放的態度,承認再生能源與核能源合作是對地球氣候問題很好的解方,但「反核」、「擁核」的爭議仍然繼續。

目前的藻礁議題中,核能議題也被多次提起,有人說無關擁核反核、有人批評為了硬推非核家園補足能源缺口、有人說這是推核能的藉口……。我想很多認真關心環境、並嘗試解釋這些議題的朋友,有時候都會覺得有點無力。對此我認為在相關議題推動上,需要先理解一些與溝通對象間的情境。

有一些人是真的關心環境的,而其中有些是非常嚴格的環保主義者,認為應該要將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減到最低,而且也願意過著簡單、原始的生活;所以可以接受不要核能,也不要為了補足電力缺口而在藻礁海域興建天然氣接收站。

還有一些認真關心環境的人,願意以科學為基礎尋找解決方案,不反對有限度地開發、做到不浪費資源,儘量在環境能夠負荷的範圍內,讓適度享受生活與環境保護有個平衡點;身為推動以核養綠的志工,我自己和其他很多夥伴都屬於這一類。

20210127-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27日出席「大戶小民舉手之勞,齊心守護千年藻礁,生態、能源不用二選一」記者會。(顏麟宇攝)
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強調,如果公投成案就可以促成更多對話。(資料照,顏麟宇攝)

也有一些人非常熱血、很有熱情、覺得能參與環保議題很棒、很潮,這當然是好事,但可能少了較整體的概念,就如同藻礁、核能等議題看到的一些現象,每一方都慷慨激昂地講著,卻不容易達到交集;然而經過一些溝通、互相了解,倒也能皆大歡喜。

當然,也還有一些是政治擺第一的信徒,認為支持什麼就是什麼黨、反對什麼就是什麼黨,公共議題一定要扯一下黨派跟意識形態、認為什麼議題誰支持就是有問題等等。如果想要溝通,那就需要很有技巧地切入了。

困難的點就在於沒辦法一開始就知道溝通的對象屬於哪一種情境,他/她也不一定會一開始就讓你知道。同時上述的情境又可能再衍生出不同的細項、組合,因此常需要投入許多時間與耐心在解釋、溝通,並且在過程中判斷、甚至是猜測適合的方式並調整。一旦碰到政治人物、媒體、名嘴等對議題的渲染,往往因為論述得不是那麼精確,而又增加了溝通難度。

對抗氣候變遷,海洋比陸地重要

觀察目前藻礁議題的討論,有些人提出了藻礁有什麼用、在那邊也看不到……等理由認為就把天然氣接收站蓋下去沒差;陸地面積不夠就蓋到海上,似乎很理所當然。然而地球上有將近70%的表面積是海洋,從某些層面上來說,海洋比陸地更重要,也因此有些人比較浪漫地形容海洋是另一個宇宙。

佔有廣大表面積的海洋,是地球碳循環中很重要的一環,有許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溶入海水並且被轉換。我們所呼吸的氧氣,有過半數是來自包含藻類在內的海洋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海洋的生態對於整個地球環境、氣候穩定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有一些平常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團體,這次似乎沒什麼反應,也令人有些不解。

如果在藻礁或附近海域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碼頭將對海面下生態造成影響,理當盡量避免。不論未來要不要繼續使用核能,藻礁的問題都是應該被關注,也當然值得透過公投機制在大家面前呈現、討論。如果目前的興建計畫確實影響有限,那麼廣大的選民應該也會做出合理的選擇。

臺灣周圍都是海洋環繞,不少政治人物都說過要「海洋立國」,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對於海洋資源也應該要有更清楚的解釋、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的民主發展有目共睹,目前執政者也以「最會溝通的政府」為期許,那這時候應該是相信民主機制,不用急急忙忙做圖澄清。

民進黨澄清,經濟部重新規劃的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已不在藻礁區。(經濟部)
民進黨澄清經濟部重新規劃的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已不在藻礁區且是台灣實現能源轉型的過渡手段。(經濟部)

關於碳循環,美國航空大空總署(NASA)提供不錯的入門資訊。

缺乏全面性溝通,碰上政治更複雜

核能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與許多關心環境與氣候的學者認證的低碳能源,藻礁生態系能吸收二氧化碳,兩者都是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的利器。

然而執政黨這兩天不斷說是2015年國民黨執政時提出在藻礁海域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但忽略了當時的背景是核四在諸多爭議下封存,為了彌補電力缺口而決定擴建大潭電廠,進而需要天然氣接收站。更忽略了在2015年底,國、民兩黨的總統候選人也都是反核的,這就是缺乏全面性的理解與溝通、碰上政治更複雜的案例。

核能曾經帶領臺灣安然度過石油危機,每年也為臺灣提供了等同於數萬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量。如果能夠繼續使用核能,充足的低碳電力不僅能支援臺灣引以為傲的資訊科技與醫療服務,也能支援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的電氣化大眾運輸系統與電動車,在多個面向減少二氧化碳與空氣汙染排放。

但在相關的廢料、用過燃料處理與風險等議題,科學事實常與某些反核人士誇大的說法有顯著差異,這也正是爭議所在,需要相當的時間與耐心溝通的。

經過千辛萬苦,早在2014年林義雄先生就提出過的核四公投,終於成案且將在今年8月28日投票,理當也應該相信民主機制,不用急著作文章、發各種新聞反駁。

核能作為乾淨能源轉型的重要角色之一,可以參閱:國際能源署(IEA)國際原子能署(IAEA)

認真為地球好,就應該認真看待

不論是藻礁、核能,還是其他認真關心環境的議題,願意出來解釋、推動公投案都是很不容易的,也都應該認真看待。如果只是做做圖、辦些喊口號、唱唱跳跳的活動,能達到的其實非常有限。如同前面所述,環境議題是多個面向緊密連結而成,要能解釋清楚,需要一定的時間與耐心。

因此除了期許整個社會,在公共議題的討論環境能更加友善、有更多人願意多付出一點心思認真看問題外;也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在議題討論、公投連署與投票政策等層面上,能夠營造讓全民更方便參與、有更理性且全面的視野的討論空間。

*作者喜歡科普、探究事物背後原理的軟體工程師,亦為以核養綠系列公投志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