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鄉差距 地方政府合作是關鍵

2014-08-11 17:43

? 人氣

中國京津冀生活圈內的城鄉差距仍大。(取自網路)

中國京津冀生活圈內的城鄉差距仍大。(取自網路)

《北京青年報》11日一篇《京冀兩村莊 一路之隔兩種日子》的文章,突顯京冀區域間的發展差異。無獨有偶,8日《人民日報》頭版登出《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文,同樣指出京津冀一體化面臨的各種問題。皆是延續自今年2月26日,習近平首度將京津冀協同發展列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而引發的討論熱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可追溯到1982年的《北京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但延宕三十年未有具體成果,直至今年2月26日,習近平主持座談會,才首度將京津冀協同發展計畫列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人民日報》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引爆點,是北京愈顯緊迫的城市病,包括人口大量移入引發的交通壅塞、房價登天、治安和生活品質下降,皆亟須藉由首都圈的建立來疏散非核心機能。

天津則飽受與北京的都市定位重疊之苦。例如天津國際機場,設計每年客運量2500萬人次,但去年才達40%,同期的北京國際機場卻已飽和,近8400萬人次。「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飽」,一句順口溜反映了發展不均的事實。

相對於京津,河北地區的發展更是嚴重落後,亟待協同發展計畫爭取企業進駐與稅收,以及公共資源合理分配。2012年,河北的人均公共財政收入為人民幣2860元(約台幣14300元,下同),僅是北京的17.8%。作為水資源涵養地的河北,人均水資源僅是全中國的1/7,卻在近5年累計向北京供水16億立方公尺。

《北京青年報》報導描述,河北省淶水縣蘧家磨村與北京市房山區鄭家磨村,僅隔一條鄉間界路,生活水準卻有著雲泥之別。「這邊飲水靠打井,那邊自來水通到戶;這邊護林苗木補貼一畝才1500元,那邊17500元;這邊村支書月工資2000多,那邊6000多,這邊每月養老金275元,那邊漲到了17500元……」

一體化的難題首先便是地方政府間的行政阻隔。「當地要發展,除了中央財政撥付,主要靠當地稅收,但沒有企業,就沒有財稅。」重點工業園區更是地方政府間的搶手貨。此外,自然資源的分配也缺乏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例如北京水費事實上包含資源補償費,但這筆款項卻進入北京地方政府手中。

經濟上,《中國新聞週刊》7月專文指出,相較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對河北不僅沒有輻射效用,反而因懸崖般的基礎設施和經濟落差,而有「虹吸作用」,造成「環首都貧困帶」的巨大貧富差距。

專家指出,「一窩蜂式」的同質競爭沒有助益,三地應錯位發展。一體化不能成為地方盲目發展非環境友好型經濟的藉口,也不應是擴展房地產市場的理由。欲吸引人流和金流,各地必須創新發展特色經濟。

如何解決問題?多位專家表示解決三地間的交通對接問題乃當務之急。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則坦言,健康互補的都市分工型態中,首位都市應同時有「支配」和「服務」的機能。但在初期,首位城市往往只想支配而拒絕服務,這就是中國城市群一體化過程困難重重的主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