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形勢最新解讀

2014-08-09 14:20

? 人氣

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面對高風險。(人民網)

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面對高風險。(人民網)

經濟「新常態」,是最近中國大陸最流行的經濟術語,也是對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最新解讀。它標誌著30多年的經濟快速成長已走進歷史,接著將面對產業轉型、收入分配、經濟創新等一系列的殘酷挑戰,預告一個全面深化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8月4日起,《人民日報》連續4天在頭版刊登以「中國經濟新常態」為主題的評論文章,顯示習近平的經濟改革大計開始啟動。「新常態」一詞起於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格羅斯(Bill Gross),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緩慢復甦過程的一種概括性描述。

沒想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5月視察河南時首次引用。7月29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問及當前經濟形勢,再次提到「新常態」。他說,「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習近平顯然看到中國經濟的潛在危機,故而要求「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什麼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人民日報》歸納出4個主要特徵:「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

一、所謂「中高速」,係指中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約10%的高速成長降為7%至8%的中高速成長。不少國家的經濟增速從8%直接切換到4%,中國不至於此,係因中國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各個經濟單元能接續發力。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舉例說:「當服務業在東部地區崛起時,退出的製造業不會消失,而是轉移到西部地區。」

二、在「優結構」方面,有4項數據值得關注。

1.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美國則高達80%以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指出,在新常態下,「我國服務業比重上升將是長期趨勢。」


2.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2012年,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2014年上半年統計顯示,最終消費對GDP成長貢獻率將達54.4%,投資為48.5%,出口則是負2.9%。


3.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達51.27%,首次超過農村人口。

4.居民收入比例上升。過去30多年中國GDP年均成長9.8%,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均成長僅為7.4%和7.5%。在新常態下,據瑞士信貸2011年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的工資收入年均增速將達19%,超過GDP增速。

三、有關「新動力」的問題。中國經濟的效應逐年遞減,必須從要素驅動(如勞動力、資源等)、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2013年降為12.2%,今年1至5月更滑落為5.8%。

四、在「多挑戰」方面。一些不確定性的風險逐年增強,如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同期下降6%,銷售額下降6.7%,截至7月底,46個限購城市中已有超過半數城市放鬆限購。除了房地產業,今年以來,地方債風險(各級政府債務)、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逐漸浮出水面。這些風險因素相互關聯,有時一個點的爆發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據《澎湃新聞》報導,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今後將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增大簡政放權,加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盡快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以及加快服務業有序開放,放寬製造業准入限制。

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等多位專家表示,「新常態」的一大重點就是改革,其中國有企業改革尤為關鍵。2013年末,全國獨立核算的國有法人資產總額達104兆元人民幣,但國企的平均資產回報率為4.43%,遠低於其他類型的企業。因此今後新一輪國企改革除了要提高國企利潤上繳比例,還要改革國企治理結構,按市場化原則選聘經營團隊,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