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歷經財務模型被徹底推翻的2020年,未來投資如何布局?

2021-01-08 09:00

? 人氣

華爾街金牛,美股。(美聯社)

華爾街金牛,美股。(美聯社)

當今世界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就在今年年初——現在想來,似乎已恍若隔世——美國經濟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失業率創下50年來低點;投資者享受史上最長牛市帶來的甜頭;加上中美貿易爭端趨於緩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2020年都充滿了希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沒過多久,美國經濟的轟鳴聲戛然而止,這一切只因一種人們知之甚少的冠狀病毒在頃刻之間肆虐全球,全球經濟因此陷入停頓。似乎一夜之間,大部分美國人都被迫過上足不出戶的日子,非必要商業活動紛紛暫停。接下來,歷史紀錄被不斷刷新:到3月份下半月時,美國申請失業保險金的人數接近1000萬,美國股市也彷佛坐上了蹺蹺板,從牛市跌入熊市僅花了20天時間,行情反轉的時間之短,歷史上也無出其右。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儘管股市下跌一定程度上是前期上漲壓力的釋放,但恐慌情緒驅使下的盲目拋售中無人可以倖免。截至一季度末,標普500指數重挫了近20%,小型股更是暴跌超過30%。唯一可以描述當時市況的詞,或許正是今年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前所未有」。它既不像1930年代的「大蕭條」,也不像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的「大衰退」,它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情況。企業營收瞬間化為烏有,全球經濟如同被麻醉般瞬間陷入昏迷。財務模型不止失真,而是被徹底推翻。

的確,收入都沒了,模型還怎麼創建?

美國疫情遲遲不退,經濟徘徊不前,距離經濟復甦還有一段漫漫長路。(美聯社)
美國疫情遲遲不退,經濟徘徊不前,距離經濟復甦還有一段漫漫長路。(美聯社)

狹隘的漲潮

經歷了驚人的下跌之後,美國股市接下來又上演更加令人瞠目的反彈。反彈始於3月下旬,4月份站穩陣腳,隨後的上升勢頭越來越猛,道瓊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不斷創出新高,11月份時,道指一舉突破了30000點大關。

然而,在此次股市「漲潮」中,並非所有股票都「水漲船高」。實際上,在本輪行情中最大的受益者更像是一艘艘「戰艦」,具體來說,就是Facebook、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網飛)Netflix、Google母公司Alphabet、微軟(Microsoft)這些熱門股。因為在疫情中,人們基本只能待在家中,他們對手機和電腦也得更加依賴,這反倒提振了科技巨頭的業績,進而推高了它們的股價。

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這些企業的確不可或缺,它們的股價也一路上揚,被推高至離譜的水準。以蘋果為例,其市值已超過2兆美元——單是今年夏天,該公司市值就在短短21周內增長了1兆美元。若記得蘋果市值首次邁過1000億美元門檻花了31年時間,就會意識到,如今蘋果股價的上漲速度是何等驚人。更誇張的一點是,蘋果的市值一度超過了羅素2000指數中所有兩千支小型股的市值總和。

蘋果公司真的要推出「Apple car」了嗎?對巨頭「特斯拉」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圖/方格子提供)
(圖/方格子)

在當前的超低利率環境中,市盈率大幅上升似乎也合乎情理,因為將來1美元的價值與今天相比,不會有太大差別。超低利率讓貸款幾乎成為一種可無償使用的資金,而廉價資金很容易造成公司市值的扭曲。以往的市場周期中,增速較快的小型股,其市盈率通常高於大型股,後者雖然安全性更高,但龐大的規模限制了其增長速度。如今,二者不僅顛倒過來,並且差距越來越大: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基於預期收益的市盈率接近22倍,相比之下,羅素2000成份股的市盈率還不到18倍,涵蓋更小企業的羅素2000價值指數成份股的市盈率則更低,僅為15倍。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六巨頭」基於明年預期收益的平均市盈率達到34倍,其中市盈率最高的亞馬遜甚至高達70倍。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1970年代,由於人們對50支大型股的狂熱追捧,當時的股市顯得格外興旺,但除此之外,推動股市上漲的動能並不多。這50隻股票也被稱作「漂亮50」(Nifty 50)。伯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在他的經典著作《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中談過這些可以讓人一勞永逸的股票,他在書中寫道,「沒有什麼比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更保險的了,今後你就可以在高爾夫球場上好好放鬆了。」隨著投資者不斷湧入,這些最具知名度、規模最為龐大的美國企業市盈率達到了極高水準——就如同今天的情形一般。然而,當投資者意識到企業基本面其實已經與估值完全背離時,支撐其股價的「地基」便轟然塌陷,成長股這個曾經的市場寵兒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科技股「六巨頭」與標普494

「漂亮50」代表50家公司,而這一次的科技股「六巨頭」僅有六家公司——雖然數量少得多,但分量不可小覷。在大部分人眼中,標普500指數成份股涵蓋了各行各業的大型企業,這種廣泛的代表性也使其成為衡量美國經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然而,這六家公司在標普500指數整體市值中的佔比已近25%,不僅如此,截至9月份的12個月中,標普500的全部漲幅中有77%來自於科技股「六巨頭」。如此看來,這些動力十足的成長股與往日的「漂亮50」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面對備受追捧的「六巨頭」,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其實並不像他們認為的那樣多元化。

更能代表美國大企業的,或許是最近有人提出的「標普494指數」,即剔除科技股「六巨頭」之後,標普500成份股中剩下的494家公司。研究「標普494指數」很有必要,因為眼下,大型股指數基金日益成為企業401(k)退休金計劃的熱門投資標的。在企業看來,選擇大型股的指數基金不僅因為要繳納的費用更低,而且這種「買大盤」的做法還能確保投資業績穩定,同時風險也不高。於是,便有了一種自我應驗式預言——即大家都買入同一批股票,然後在投資者需求而不是企業基本面的帶動下,股價被推高。股價和估值就這樣與現實越來越脫節。

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徹底改寫了股市長期以來的表現。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十年間,標普500指數的年均漲幅為13.74%,相比之下,羅素2000和羅素2000價值指數的年均漲幅分別只有9.85%和7.09%。而根據Ibbotson公司編纂的《2020年股票、債券、票據和通貨膨脹年鑑》(2020 SBBI Yearbook),1926年底投資於小型價值股的1美元到2019年底時大致相當於29萬美元。相比之下,1926年底投資於大型價值股、小型成長股或是大型成長股的1美元到2019年底時分別相當於35000美元、6000美元以及3000美元。

把握「價值」,未來可期

不過,別人眼中的「痛苦」在我們看來卻是積累財富的機遇。大型成長股一邊倒的走勢及其產生的結果,為我們昭示了股市的未來。過去十年中行得通的做法,今後十年未必也行。眼下並不被人們看好的價值股提供了絕佳的投資機會。在過去的14次經濟復甦中,價值股無一例外扮演了領頭羊角色,不管哪個產業板塊都是如此。即使是在企業利潤和利率雙雙加快上升的情況下,價值股的表現依然突出。至於未來成長股和價值股哪個更具投資潛力,考慮到目前市場對價值股過度悲觀的看法,以及對成長股發展前景極度樂觀的預期,孰強孰弱不難對比。

我們預計,今後十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需求回暖以及利率回升,價值股的表現將碾壓成長股,小型股的表現也將超過大型股,更何況股市還會經歷適度的「均值回歸」(譯註:指股價一旦高於或低於價值均值,其回歸均值的概率就會很高),現在買入價值股正當其時。不過也要記住,當市場整體風格發生切換時,連帶傷害在所難免。有時,好公司並不一定是好股票。眼下就是這樣的情況。

數學裡「負負得正」的道理同樣適用於股市,價值型投資的一系列利空因素糾纏在一起,說不定反倒可以轉化為利好。在成長股走勢如此順風順水的情況下拋出這樣的觀點,似乎有違常理。但如果說歷史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昭示的話,那就是盛極而衰,抑或否極泰來的例子並不少見。

本文作者霍布森(Mellody Hobson)是Ariel Investments聯席首席執行長兼總裁,另一位作者小羅傑斯(John W. Rogers Jr.)是該公司創始人、聯席首席執行長兼首席投資長。

2020年美國股市大事記

2月19日:那斯達克和標普500指數雙雙升至紀錄高位,隨後的事實證明,這一天成為了「股市風暴」來臨之前最後的平靜。

2月27日:新冠病毒引發的擔憂推動美股回調,美國各主要股指全線暴跌,較近期紀錄高點紛紛回落至少12%。標普500指數跌入回調區間僅用了六個交易日。

3月11日:道指收盤點位較近期紀錄高點下跌20.3%,至此,美股歷史上最長的牛市劃上句號。

3月23日:標普500當日收盤點位較一個多月前剛剛創下的紀錄高位下跌了34%。

3月24日:有跡象顯示,美國國會即將推出一項大規模刺激計劃,受此影響,美國股市大幅上揚。道指漲幅超過11%,創下87年來最大單日漲幅。

3月31日:儘管美股3月底出現反彈,但今年一季度依然成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股表現最糟糕的季度。

6月30日:經歷了一季度的慘敗後,美股二季度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當季漲幅達到20餘年來的最高水平。標普500、道指與那斯達克當季分別上漲了20%、18%和31%。

8月18日:標普500收盤創紀錄新高,收復了2月-3月疫情造成的失地。

11月24日:道指收盤首次突破30000點,較3月份低點已回升約60%。標普500同樣創下紀錄高位。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