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央委員選舉爭議該怪吳敦義嗎?

2017-09-19 06:30

? 人氣

從總裁到黨主席,雖然名稱不同,但卻是一脈相承的權力系統,也就是以總統制的方式,疊床架屋地取代國民黨在20年代列寧式政黨的設計。在兩蔣時代,這套系統並未失靈,因為當時處於威權體制,總裁跟黨主席身兼總統,就國民黨而言,權力中心在於政府。不過隨著威權體制開始轉型,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李登輝的時代,雖仍具總統職位,不過權勢並不若於兩蔣,因此必須藉由選舉黨主席來鞏固自身在黨內的權威,最後在連戰時代,由於失去政權,無法在身兼總統,因此更是改制成黨員直選制度,藉此在黨內獲得權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就是說,從終生制到黨代表直選,再到黨員直選,不僅與外部因素,即威權體制轉型有關;另一方面,亦因此與黨內權力中心轉移有所關連。也就是說,當黨主席不再能藉由外部職位來鞏固在黨內的權威時,就必須重新尋求方法,在黨內獲得足夠的權威。雖然就歷史脈絡來說,國民黨黨主席制的發展有其脈絡,不過當黨主席成為黨內權力中心的同時,卻並未取消原有「三會」的制度,並且更透過黨員直選黨主席,強化黨主席的權威,形成前述所稱,混軌制的問題。

總地來說,國民黨最早的權力運行系統是近似於內閣制的中常會-中央委員會-全代會。遷台之後,總裁-黨主席制成形,於是轉為雙軌制。不過由於威權體制,因此國民黨的權力中心在於政府,因此沒有出現太大問題。然而當威權體制轉型,國民黨失去執政後,黨內的權力中心回到黨中央,因此就使得過去制度設計不良的問題浮上檯面

五、如何改善:

誠如前述,現行國民黨中央的權力運行系統是混軌制,也就是中常會(內閣制)與黨主席(總統制)並存,然而前者因後者失去作用,後者亦因前者而無法完善運行,因此自然必須要探討改善之道。而如果說,問題在於同時存有兩套權力系統,那取消其中一種,自然就會解決方案之一。

從此來看,就不難理解,此次引發的中央委員存廢問題,背後其實就隱含前述的思考脈絡。不過就如同本文所探討,中央委員只是黨制度矛盾的其中一個環節,光只是取消中央委員並不能徹底解決當前的問題。在此認識之下,進一步的問題就會是制度選擇。到底是兩蔣時期奠定的黨主席獨任制,還是孫文時期奠定的中常會合議制,對當前的國民黨來說會是更好的制度選擇?

筆者在過去的文章中曾經指出,由於威權轉型,國民黨主席不再像過往般享有難以挑戰的權威,因此在實際上必須更仰賴於黨內其他政治組成的合作,例如黨籍立委和黨地方人士。然而與此同時,黨內制度卻未同時修正,反而強化黨主席在制度上的優勢,例如身兼中常會主席、綜理黨務、任命黨務主管、指定中常委、提名中央委員等等權力,最終造成國民黨呈現黨主席獨任制的權力運作,使得黨團和黨地方成為下屬而非夥伴,自然形成衝突因子。也就是說,制度賦予黨主席自身權威所無法駕馭的權限,並且是國民黨內鬥反覆發生的主因。因此可以很明顯發現,當黨主席具有相當外部選舉能力和意願時,國民黨就較不易發生內鬥。然而當黨主席不具外部選舉能力和意願時,國民黨就相當容易發生內鬥。即使是黨主席身兼總統,但無法再競選時亦是如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