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綺觀點:五年前,我走進巴黎恐攻現場

2020-11-08 07:00

? 人氣

巴塔克蘭劇院外群眾獻上的鮮花,圖片上的聖母瑪利亞淚流滿面。(張家綺提供)
共和廣場的聚集人潮,圖為披上法國國旗的民眾。(張家綺提供)

11月13日發生的巴黎恐怖攻擊雖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恐攻事件,但其實早在2015年1月,巴黎第十一區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總部已發生過一場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此後法國一直處於高度警戒狀態。《查理周刊》因刊登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踩到激進派伊斯蘭族群的底線,因而成為恐怖槍擊兇手鎖定的目標。遭到槍擊身亡的包括數名週刊的主編、記者、漫畫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目前《查理周刊》已遷址,但我探訪之時,總部仍位於十一區,儼然成了另類的災難旅遊熱點。不僅媒體造訪,亦吸引不少前來朝聖的觀光客,牆面也多出紀念罹難主編和漫畫家等人的各式塗鴉。

2020年9月,《查理周刊》總部舊址周遭又發生一起恐怖襲擊事件,兩名路人嚴重受傷,無人死亡。10月初,巴黎近郊一名歷史老師因在課堂上拿出《查理周刊》諷刺穆罕默德的漫畫,觸及穆斯林的敏感神經,當街遭到砍殺斬首。最近期的一次攻擊事件發生在10月底,地點是南法大城尼斯聖母院,最後導致三人死亡。距離2015年的巴黎恐攻,至今已屆五年,可是這五年來恐攻事件依舊頻傳,法國始終擺脫不了恐怖陰影。日前尼斯市長埃斯特羅對於該恐攻事件發表意見時亦指出:「夠了就是夠了,法國應該掃蕩境內伊斯蘭法西斯主義。」或許這當真是法國政府當前最需要正視的問題,重新思考如何奪回國家安全的主控權,而不是放任恐怖主義持續滋長。

巴塔克蘭劇院外,民眾點蠟燭悼念罹難者。(張家綺提供)
巴黎的城市格言:Fluctuat Nec Mergitur(拉丁文,意思是「風浪再大,她也永不沉沒」)。(張家綺提供)

*作者臺灣臺北出生,翻譯人,畢生與文字為伍。就讀英國新堡大學筆譯所,曾旅居英國,2016年法國巴黎Speos攝影學院畢業,主修新聞攝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