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沒有人才限額,一人勝出不代表另一人被淘汰:《零規則》選摘(1)

2020-11-02 04:50

? 人氣

Netflix的人才空缺沒有限額,沒有規定出賽人數,一個人勝出,不代表另一個人就要被淘汰。(資料照,AP)

Netflix的人才空缺沒有限額,沒有規定出賽人數,一個人勝出,不代表另一個人就要被淘汰。(資料照,AP)

Netflix沒有人才限額,一個人勝出,不代表另一人被淘汰

在Netflix,我們鼓勵所有主管定期思考,確認每個位置都是最佳人選。為了協助主管判斷,我們會介紹留任測試(The Keeper Test):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假如你團隊裡的某個人明天就要辭職,你會說服他改變心意嗎?還是你會接受辭呈,心裡還多少鬆了口氣?如果是後者,你現在就該準備好資遣費,然後開始尋找最佳人選,一個你會極力留住的人。

我們盡可能用留任測試評估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如果由別人代替我的職務,公司會不會更好?目標是讓離開的員工不用感到難堪。離開奧運代表隊一定很令人失望,但這名球員仍會因為擁有入選代表隊的膽識和能力而受人欽佩。

留任測試是玩真的,公司各級主管都貫徹實行。我對我的上司說、也就是董事會,我也不該有特殊待遇,不必等我失敗才把我換掉,只要發現有比我更有績效的執行長人選,他們就應該撤換我。當我每一季都必須用表現保住自己的職位,我的動力會更強,也會努力進步以求維持領先。

但是,留任測試會不會讓員工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損害團隊合作?《浮華世界》一篇名為〈微軟失落的十年〉(Microsoft's Lost Decade)的報導中,記者艾亨瓦德(Kurt Eichenwald)引述前員工的話:

假設你在一個十人團隊,第一天踏進公司你就知道,不論每個人再優秀,屆時一定會有兩個人拿到良好的評等,七個人拿到普通,剩下一個人拿到最差的評語。這會讓員工把心思都放在與彼此競爭,而不是與其他公司競爭。

對於追求提升人才密度的企業來說,不小心激起內部的競爭,確實是煩惱。很多公司採用特定的程序和規定,鼓勵主管開除表現平庸的員工,卻創造出會激起內部鬥爭的系統。最糟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強制分級評等」(stack ranking),又叫「排名與解雇」(rank-and-yank)。

連假收心好憂鬱,快來了解辦公室的發展史。(DT@pixabay)
Netflix鼓勵所有主管定期思考,確認每個位置都是最佳人選。(DT@pixabay)

《浮華世界》的報導描述的就是一種強制分級評等,奇異公司和高盛集團也試行過強制分級評等。但《紐約時報》在2015年報導,如同2012年的微軟,奇異也決定中止這個評量方法。強制排名不利於團隊合作,也會澆熄高績效團隊合作原有的正能量。

我們鼓勵主管定期使用留任測試。但我們很小心,不建立任何解雇名額或排名制度。我們極力避免強制排名或「每年一定要解雇多少比例員工」。上述這些方法讓主管解雇平庸員工,卻也同時扼殺了團隊合作。我希望我們的高績效員工是與Netflix的對手競爭,而不是與自己人競爭。強制排名之下,人才密度也許會提升,團隊合作精神卻會因此減損。

幸好,我們不需要在高人才密度和互助合作之間二選一。留任測試可以兩者一起達成。因為我們和職業球隊有一個關鍵差異,Netflix的人才空缺沒有限額,我們玩的運動沒有規定出賽人數,一個人勝出,不代表另一個人就要被淘汰。恰恰相反,我們的團隊人才愈多,可以成就的事就愈多;成就愈多,成長也愈多;成長愈多,我們又能新增更多職缺;職缺愈多,愈有空間接受高績效的人才。

追求創新,別再組交響樂團,改玩爵士樂吧

近三百年來,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上多數成功的經濟體。製造業講究高產量、低錯誤的管理典範,自然也從此主宰商業管理方法。一家公司能生產一百萬劑盤尼西林或一萬輛汽車,全都一模一樣,沒有任何錯誤,確實是卓越的象徵。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工業時代,許多頂尖公司的運作有如交響樂團,目標是同步、精確、完美協調,樂譜和指揮就是程序和政策。即使到了今天,假如你管理首重安全的環境,或是想重複生產品質可靠的商品,交響樂仍是你的首選。

就連Netflix內部也有幾個單位首重安全和防錯,我們會建立小型交響樂隊,按照規定和程序精準演奏。一個例子是我們每季向華爾街發布的財務資訊。假如我們公布財報之後才說:「等等,我們搞錯了。實際收入沒那麼多。」那肯定是一場災難。另一個例子是用戶隱私資料。萬一有人駭入系統,竊取個別用戶的觀看資訊,然後公布在網路上?那我們可就慘了。

類似特例中,防錯很明顯比創新重要,我們也有大量的檢查、步驟和程序來確保不會搞砸。這種時候,我們希望Netflix像醫院手術房,同時有五個人確保外科醫生在對的膝蓋上開刀。當犯錯會導致災難時,規定和程序不只是好方法,更是必要手段。

如果你負責管急診室、檢修飛機、管理礦場,或必須為年長者及時遞送藥物,程序規定就是必要做法。幾個世紀來,這一直是多數組織採用的協調典範,往後也仍然會是最佳選擇。

但若你身在創意產業,創新、速度和彈性是成功關鍵,不妨考慮拋棄交響樂團,把心思改用來創造另一種音樂。

爵士樂與其他樂種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於「即興」!(圖/Flickr@Fabrizio Sciami)
爵士樂強調個人臨場發揮。樂手熟知歌曲的整體結構,但是有即興演奏的自由,與其他人現場配合發揮,創造天馬行空的美妙音樂。(圖/Flickr@Fabrizio Sciami)

是爵士樂,不是交響樂

現今的資訊時代,很多公司和團隊的目標已不再是防錯和複製生產,反而是創意、速度和靈活變通的能力。工業時代的目標是降低變異。但在現代的創意公司,盡可能增加變化反而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風險不是犯錯,而是無法吸引頂尖人才、開發出新產品,或因應環境變化迅速改變方向。許多小失誤當下或許惱人,但有助於公司快速學習,是創新循環的重要環節。此時,規定和程序不再是最佳答案。你該追求的不再是交響樂,扔掉指揮和樂譜,改組一支爵士樂隊吧。

爵士樂強調個人臨場發揮。樂手熟知歌曲的整體結構,但是有即興演奏的自由,與其他人現場配合發揮,創造天馬行空的美妙音樂。

要建立一支創新、快速又有彈性的團隊,把控制放鬆一點,往混亂邊緣靠近一點,努力創造即興爵士的情境,找到渴望加入即興樂隊的員工。待所有條件一一到位,樂音自會美如天籟。

*作者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是創業家,1997年與友人共同創立Netflix,並自1999年起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在娛樂產業掀起革命。艾琳‧梅爾(Erin Meyer)則是《文化地圖》作者,也是全球頂尖商學院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本文選自《零規則:高人才密度x完全透明x最低管控,首度完整直擊Netflix圈粉全球的關鍵祕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