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緬因觀點:讓我們與劉家昌互道一聲晚安

2017-07-16 06:30

? 人氣

〈唸你〉的時空錯置

回過頭來,看看〈唸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最初音樂錄影帶上架後,引起熱議,不乏劉家昌父子媒體宣傳操作的社會性因素,其中劉子千被形容為「鴨嗓」歌聲也被討論。對此,劉家昌曾推說為剪接師過帶時產生技術錯誤,未將低音部打開。而在網路上引發病毒傳播後,也冒出了大量的翻唱與二次創作。但最大的因素,在於它的作曲與編曲。持平而論,若以評論〈晚安曲〉那樣的方法聆聽此曲,雖然它旋律編曲等不及〈晚安曲〉,但它的旋律也還算有意思,曲子的寫法也仍然符合許多流行金曲創作原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我認為,正在於它太符合這些「原則」了,而這些原則並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樂壇。它的作曲、編曲彷彿沒有經歷後來台灣流行音樂的演變,凝結於七、八○年代的時光膠囊之中,散發出老派的氣味。在許多二次創作中,有著許多不同的曲風與編曲。許多人戲謔地評論「原來不是原曲的問題」,或許部分為真。撇除歌聲的羅生門,這首「原曲」若非經過改編者新的編曲,利用其他曲風詮釋,則聽來仍是有一股不合時宜的喜感。

雖說劉家昌因為這首歌受到熱議,而辯解至少為它帶來了知名度,但這也反映了另外一種文化變遷:一首歌紅的方式。〈晚安曲〉固然有著良好的音樂內在基礎,但也挾著中視的通路達到一定程度的傳唱;但〈唸你〉之所以爆紅、且不斷被人改編翻唱,則充分展現網路時代的特色:因為其具有某種「邪典」(cult)氣質,輔以創作工具民主化、素人再創作的門檻不斷降低、以及社群擴散方法的演變等等因素,與5566的〈我難過〉在PTT社群被「翻案」的敘事,有幾分類似之處。

互道一聲晚安

劉家新聞的事件看似尚未落幕,尚不知會開展至何方。然而,從〈晚安曲〉到〈唸你〉這段時間中,從音樂面來看、從社會面來看,可以確定的是:社會形態、音樂產業與傳播方式的變遷,使得劉家昌之所以為「鬼才」、「教父」的原因,已經不再站在劉家昌這一邊了。因此,就如劉家昌在封mic演唱會以一首〈晚安曲〉結束音樂會,也讓我們對劉先生道一聲晚安:「值得懷念的,請你珍藏;應該忘記的,莫再留戀。」

*作者為音樂工作者,同時現任民進黨媒體創意中心主任一職。本文原刋《新新聞》1584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緬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