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智庫》從《財富》全球500強榜單變化看中美競爭

2020-08-22 06:20

? 人氣

中美之間的競爭持續,並逐漸出現標誌性變化,影響著雙方競爭的烈度和核心領域,而當前仍無法斷言誰更有機會勝出。(資料照,美聯社)

中美之間的競爭持續,並逐漸出現標誌性變化,影響著雙方競爭的烈度和核心領域,而當前仍無法斷言誰更有機會勝出。(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商業雜誌《財富》(Fortune)網站近日刊登長篇文章,以該刊最新發佈的2020年全球企業500強榜單為切入點分析中美競爭前景,稱最新資料表明,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中美競爭正出現標誌性變化,這種變化將直接影響中美競爭的烈度和核心領域,而變化本身的不確定性使得眼下無法斷言誰更可能在競爭中勝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章指出,新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數量為124個,中國臺灣企業數量為9個,而美國企業數量為121個。這種變化反映了長期以來的中美經濟發展趨勢。自2002年以來,榜單上的美國公司數量逐年下降,當時為197家;而自2003年以來,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數量則從最初的11家逐年上升。

榜單變化意義重大,因為中美競爭建立在兩國經濟實力基礎之上。榜單數量第一是否反映該國經濟實力位居全球第一呢?若以貨幣匯率為基準進行比較,美國仍然遙遙領先。2019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1.4萬億美元,而中國為14.3萬億美元。但是根據購買力平價(PPP)計算,按照世界銀行的最新資料,截至2018年,中國的GDP為21.4萬億美元,美國為20.5萬億美元,中國略微領先於美國,到2020年雙方差距可能已經進一步擴大,並且會在未來繼續擴大。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表示,這一經濟指數很重要,因為這顯示出「誰能製造更多的無人機」或資助更多科研專案。文章稱,這種不斷擴大的經濟差距還使中國成為全球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最大消費市場。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和經濟學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中國將是各大企業推出新產品的首發市場,中國消費者因而將在產業發展方向上擁有更大發言權。」

2019年8月5日,中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各方高度關注後勢(AP)
截至2018年,中國的GDP已略微領先美國,往後雙方差距可能將進一步擴大。示意圖。(資料照,AP)

基於上述原因和其他因素考慮,美國公司極不願意離開中國,畢竟任何一家希望保持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都不願意放棄十多億越來越富有的消費者。與此同時,很少有公司願意將中國完全從其供應鏈中剔除,儘管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警示全球範圍內許多公司過於依賴中國供應商,但擁有豐富製造專業知識的中國企業是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此外,如果一家公司完全放棄中國產業鏈而轉到印度和越南等地生產,最後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將變得不那麼受歡迎。

文章認為,西方應清醒地看到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但要完全理解中美戰略競爭,單憑GDP一項指標來衡量還不夠。現在中美衝突的關鍵領域之所以是技術,是因為這是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的基礎。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任領導人都把在技術上趕超發達國家作為基本政策。當前,科技也是中美「脫鉤」最明顯的地方。中美技術戰還正朝著許多其他方面展開,例如人工智慧、語音辨識、面部識別和金融科技等,其中人工智慧是最重要的,它相當於其餘所有技術進步的「渦輪增壓器」。艾利森和一位匿名的美國科技行業領袖在最近合寫的一篇文章中稱,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進程度要遠超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的認知。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基礎是中國人口數量,其規模是美國的4倍。而在人工智慧方面,人才比計算能力重要得多。中國每年有130萬名理工科(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生畢業,而美國只有30萬;中國每年有18.5萬名電腦專業畢業生,而美國僅為6.5萬人。在美國,每10名電腦專業博士畢業生中有3名是美國人,2名是中國人。此外,大多數中國博士後最終都將返回祖國。

但是,如果把中國看作一個馬上要在經濟和技術上壓垮美國的強國也不符合事實。仔細觀察500強榜單就會發現,儘管中國實力強大,但中美競爭的結果仍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首先,全球500強企業中雖然中國企業數量超過美國,但總體規模較小,中國企業總收入僅占全球500強的25%,而美國企業占30%。其次,絕大多數上榜的中國公司(68%)是國有企業,其並未證明自己的成功是源自開放市場中的充分競爭。誠然,榜單中有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科技巨頭,但還有許多諸如煤炭或電力方面的國企,這些公司的性質影響了中國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的實力對比。而關鍵問題就在於:這些國企如何變得規模如此龐大?是通過創新、高明的管理和良好的公司治理來實現,還是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國有銀行的「慷慨」貸款來實現的?最後,正如許多人所見,即使中國最終能夠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至少不會在短時期內實現。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表示,如果以2019年名義匯率(Nominal Rate of Exchange)為基礎計算GDP,那麼中國要到2050年左右才能追平美國。近日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刊文預測,如果中國經濟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那麼中國要追上美國就得等到2090年。這意味著「如今在世的美國人幾乎沒幾個能等到美國跌至世界第二的那一天」。

AI,人工智慧,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中美技術戰正朝著許多其他方面展開,其中人工智慧是最重要的一環。(資料照,取自pixabay)

文章認為,對比中美經濟實力,未來最可能出現的情形是中美一邊展開除軍事對抗以外的全面對抗,一邊還在某些貿易問題上保持互利。比如在液化天然氣和農業等大宗商品交易中,中美將像去年一樣開展業務。2019年,美國向中國出口了138億美元的農產品和31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文章提示,當前僵局中,下一個出問題的地方可能是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創始人兼總裁伊恩·佈雷默(Ian Bremmer)表示,雙方當前在每個重要領域的關係都在惡化,那麼經貿協議能一直維繫到11月的總統選舉嗎?特朗普可能把更多責任推到中國身上,即使消費、金融業、農業等行業可能因協議破裂而遭受損失,特朗普也很可能打破協議。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重大問題,即下一任美國總統的對華政策定位。政策分析人士一致認為,如果拜登當選總統,中美關係基調在他的領導下將會改變。如果他能為現在的中美緊張關係降溫,雙方都可以獲得談判空間。歐亞集團分析師表示,拜登也比特朗普更能團結歐亞地區的盟友,建立與中國談判的統一戰線。同時,美國政策可能還會保持對抗性。佈雷默稱,從政治上講,兩黨在對華問題上達成廣泛共識的唯一政策問題,就是「應該對中國更強硬」。

文章最後總結說,在中美競爭的方向問題上,當前沒有答案。唯一肯定的是,人們將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世界中,不論向好或向壞的任何極端情況似乎都是合理的。現在一切事前計畫都比較困難,任何賭注都比以往具有更大風險。「在我們所有人的一生中,犯錯的餘地都會越來越小。」

太和微評:

在當前中美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雙方各自的實力基礎如何?中美「脫鉤」和激烈競爭會給世界帶來哪些風險?後續會如何演進?拋開其鮮明的國家和資本立場,美國《財富》雜誌這篇文章不乏客觀中肯的分析,從中我們能得到不少有益啟示。其一,中美經濟實力對比,既不像美國極端反華勢力所鼓吹的那樣,中國不堪一擊,也不像中國一些「盲目樂觀派」認為的那樣,美國正在迅速衰落,中國即將甚至已經全面超越美國。而中美戰略競爭註定將是長期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中國必須立足「打持久戰」。其二,中美名義上的全面「脫鉤」並非不可能,美國已經拋出的或策劃拋出的選前一系列制華瘋狂舉措,其實施的決心和程度將對「脫鉤」的進度、廣度和烈度產生重大影響,中國隨時面臨著「遭遇戰」。

不難想像,最具影響力的兩個超大規模經濟體如果全面「脫鉤」,必將對全球格局帶來顛覆性影響。其具體形態如何發展雖難以預料,但未必會出現冷戰時雙方壁壘森嚴、全面對峙的狀態。全球化大勢浩浩蕩蕩,誰也無法阻擋,中美關係會在美國執政黨更替、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甚至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在理性與非理性的較量中,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被不斷重塑。

中美貿易戰,2019年6月29日,G20大阪川習會(AP)
中、美2個最具影響力的超大規模經濟體,如果全面「脫鉤」,勢必將對全球格局帶來顛覆性影響。(資料照,AP)

這種重塑必然伴隨著國家實力、影響力、領導力的逐步變化,但不等於美國能夠瞬間實現再次「獨步天下」的霸權,也不會導致中國瞬間關起門來回到封閉狀態。恰恰相反,中美可能的「脫鉤」與全球化的結合更可能出現「雙中心化」格局,其主要特徵是中美之間雖然相互脫離,但世界各國並不選邊站隊,而是成為二者千絲萬縷聯繫的介質。中美與世界的關係就像一隻被各國「蛋清」包裹的「雙黃蛋」。全球化潮流和美國資本主義特質決定了,美國使用政治和軍事力量逼迫世界各國和資本選邊站隊的企圖不會持久。

為此,中國應在塑造中美關係和世界格局中尋求發揮更多建設性作用。一是既不能跳進中美全面對抗的陷阱,也不謀求所謂的「中美共治」。應將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堅持全球化、多極化,主張合作共贏等作為不變的戰略選擇。二是實施正確的應對策略,針對美國「火力全開」的全方位打壓,中國應儘快確立系統性的應對辦法,形成「以體系對體系」的政策導向。三是用好科技和市場「雙輪驅動」作用,分別在供給和需求兩側互動發力,以發展求得競爭主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中國科技的不斷進步和超大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必然促使世界各國和資本對中國更加依賴。只要中國不和世界「脫鉤」,美國謀求的中美全面「脫鉤」註定難以實現。

*本文原刊《太和智庫》,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