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庭專文:蔣經國、李登輝與台灣政治「本土化」二三事

2020-07-31 06:50

? 人氣

除了副總統人選外,當時另外兩個重要人事案是行政院院長與台灣省主席,蔣經國在倪文亞、孫運璿、李國鼎與俞國華四人之中,選擇政治資歷最淺的孫運璿擔任閣揆,至於省主席一職,蔣竟然考慮由當時仍是政務委員、毫無地方行政經驗的李登輝,以搭雲霄飛車的速度空降接掌省政府。此大膽構想最後並未實現,蔣決定讓李先出任首都台北市長,再於1981年底接任省主席,比他原先對李的仕途規劃要遲了三年半時間。不論如何,整個1970年代蔣經國對李登輝的賞識與拔擢,確實出於真誠,蔣首度擔任總統之後,對不少黨、政、軍要員私下皆有所批評,惟獨對李讚譽有加,稱他「有工作熱情,又有新的科學觀念,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甚至還破例臨時邀請時任台北市長的李登輝,一同搭乘軍艦,與其他要員前往外島視察軍事戰備,對李近距離觀察、考核與栽培之意,不言可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8年李登輝(中)擔任台北市長時,蔣經國(右)多次前往台北市長官邸關心他。左為曾文惠。(國史館提供,《蔣經國總統文物》005-030207-00012-027-039p)
1978年李登輝(中)擔任台北市長時,蔣經國(右)多次前往台北市長官邸關心他。左為曾文惠。(資料照,國史館提供,《蔣經國總統文物》005-030207-00012-027-039p)

蔣經國對李登輝的賞識與栽培是事實,然這是否即等同於他已選定李作為接班人,不無疑問,甚至連李登輝本人在生前也無法百分之百肯定。西方國家關注小蔣接班人議題,最早出現在老蔣去世一年之後的1976年春天,當時美、英雙方在華府進行例行性外交諮商時,國務院官員曾告訴英國駐美外交官稱,據他們觀察,蔣經國似乎已選定一名技術官僚作為接班人,美官員拒絕透露此人姓名,只稱該員既無軍方背景,亦無黨政人脈與基礎,因此在美方看來是一個「不甚理想」(unsatisfactory) 的人選,從事後諸葛角度觀之,此人應是兩年後被小蔣任命為閣揆的孫運璿,1984年春天當蔣經國以省籍考量提名李擔任副手,並希望孫繼續留任行政院長時,他心中或許考慮的是讓孫運璿,而非李登輝,成為六年後的總統人選,此種看法在當時在西方國家流傳地非常廣,美、英官方檔案皆顯示,1983年秋、冬之際,台北政壇一度傳出蔣經國因健康因素,有可能於翌年春天不會尋求連任,如此一來孫運璿極可能接班,而就在同一年,位高權重的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被小蔣外放到巴拉圭當大使,遠離權力核心,更是被美、英政府解讀為是在替孫運璿的接班,掃除一個大障礙。

無怪乎在得知李登輝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之後,英、美各國反應皆是一片驚訝;倫敦當局不認為李具備「充分資格」(sufficient credentials) 來擔任蔣的接班人,在政壇上比李資深的林洋港,條件都要來得更好,英國外交部還研判李登輝的出線,讓外省籍大老們相信其未來對政局更容易操控,甚至讓已被放逐到南美洲的王昇與其所代表的保守勢力,有反撲的機會。美國中央情報局則觀察稱,當孫運璿因健康因素意外退出政壇後,蔣並無積極培植其他特定接班人的跡象,在華府看來,於國民黨內毫無權力基礎的李登輝,根本無法駕馭龐大的黨國機制,蔣一旦突然身故,國民黨無可避免地將走向集體領導模式。平心而論,此時或許蔣本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於自信,完全沒料到竟然無法撐完第二任總統任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