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疫情下的小明,何處是我家?

2020-08-01 05:30

? 人氣

而小明們恰好在「長期居留期間」回大陸探親或游玩,沒料到新冠疫情爆發,不幸被困在大陸,無法入境台灣,也導致在台的居留入籍程序遭到卡關,若今年在台居留未滿183天,入籍時間將會延後,並影響小明未來的定居資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618-陸委會主委陳明通18日召開記者會說明「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顏麟宇攝)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見圖)2月時以小明的故事比喻不具我國國籍之中共籍配偶子女。(資料照,顏麟宇攝)

依據《 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法理上,大陸地區居民也是「國人」,只不過是沒有台灣戶籍,拿的不是中華民國護照,我們沒有理由以「國民優先的理由」將小明拒於門外,退一步來說,就算以「國民優先」作為理由,歐美外國也應比照辦理,決策才有公平性。更何況小明在台灣生活就學已久,家人一樣繳稅承擔義務,根本不是無償濫用權利。

且憲法第七條明定「無論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一律平等」,意即在憲法平等權的精神下,人民無論屬於何種族群,國家都應致力保障其權益。而在「小明事件」中,很明顯看到是國家針對大陸地區人民的積極性差別待遇,除了不符我國憲法之精神,也違反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其中第一條第一款指出,基於「種族、膚色、世系或原屬國或民族本源之任何區別、排斥、限制或優惠」均是所謂的「種族歧視」。」易言之,中央禁止小明回台的決策已涉及因原籍身分而採差別待遇的「原籍歧視」,所以決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到底在哪? 

總結:人權與兩岸關係可以雙贏

以陸配為首的新住民一直是被忽視的群體,隨著兩岸情勢緊張出現不少「反中排陸」的聲音,「台商、陸配、小明」成為台灣社會集體霸凌發洩的對象,疫情的催化下,社群網路更充斥著「反理性」和「非人化」的攻擊與謾罵,從館長狠嗆陸配子女:「雙撈好處還拿什麼居留權?」到基進黨陳柏惟:「十四億中國人用台灣健保」再到陳時中說的:「自己選的國籍自己承擔」,都見不到民主社會該有的實事求是、理性討論和友善包容等價值。兩岸的特殊因素下,其立足點本來就處於弱勢,還被被汙名化成「可以選擇台灣籍,而不選台灣籍的貪婪者。」,「何處是我家?」或許是藏在小明心理的疑問,想當台灣人,卻得不到認同,因為社會臣服在民粹與偏見腳下,這令人不禁反思是否因身分標籤的不同,就可被賦予不同人權的標準?是否靠著民粹、排他與偏見就有利「防疫護台」?

再跳脫人道與平等之價值,小明問題的妥當處理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潤滑兩岸的緊張情勢,增加兩岸人民的包容與互解,彌合既有的對立與偏見,用誠意與同理心來建立雙方破冰的起點。如果蔡政府真的想把台灣當成一個正常國家,就更應展現一國該有的格局和胸襟,不要讓「Taiwan can help」只淪為廉價的大內宣口號 。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在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