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大陸中國的「身份估價」和「攀比炫富」

2017-06-22 07:00

? 人氣

馬里蘭州大學中國留學生楊舒平讚揚美國的清新空氣和自由氛圍,引起中國人一片反彈。作者指出,在其背後,隱藏著更多中國人特有的扭曲價值觀。(資料照,風傳媒攝)

馬里蘭州大學中國留學生楊舒平讚揚美國的清新空氣和自由氛圍,引起中國人一片反彈。作者指出,在其背後,隱藏著更多中國人特有的扭曲價值觀。(資料照,風傳媒攝)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大陸留學生楊舒平在畢業典禮上演講,讚揚美國的清新空氣和自由氛圍,引起大陸中國人一片反彈。身在國內的大陸人不用說,同樣留美的大陸學生,呼吸享受相同的美國清新空氣與言論自由,理應與楊舒平同感的,卻也跟著反彈,這就非常怪異。此事並不只是簡單的「民族主義」而已,在其背後,隱藏著更多大陸中國人特有的扭曲價值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本文是批評大陸中國的文章,有必要在開展主題之前先作一個聲明﹕文中的敘述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大陸並非全如我批評的那樣糟糕,糟中時有驚艷出現;西方也並非全如我肯定的那麼美好,好中亦有缺陷種種。如此聲明,是因為不少大陸的民族主義者都有一種思維方式﹕對西方,是「非聖即妖」── 你說西方好,那就要他們好到萬美無缺無可挑剔程度,否則,只要找出一兩個缺點,就能把他們全盤否定;對自己,「微善即聖」,你說我不好,我就能找出幾個優點無限放大,以證明我遠比你批評的要美好得多。相信很多人都領教過他們這種「神邏輯」。醜話先說在此,希望不要拿這種「神邏輯」來對待本文。

「外」由「內」定

國際關係中有一條恆常不變的定律﹕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妙的是,這原理不僅適用於國家行為,也同樣適用於國民行為,一國國民在海外的群體心態和行為,無不是其國內原版的忠實拷貝。因此,要透徹瞭解這些反彈楊舒平之大陸留學生的心理心態,要先從大陸內部談起。

眾所周知,西方文化有一個東方文化中原本並不存在的「fundamental」價值觀念﹕「人生而平等 ──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正是這觀念,逐漸造就出當今歐美西方社會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平等」社會環境,正如我在自己的文章《人類政治文明的兩道門檻》中所描述的﹕「對任何一位優秀的黑人個體,美國社會絕不會因為他的黑膚色而壓制他,歐巴馬就是如此成為總統的。也所以,無論政、經、文、藝、體、科、軍……的各行各業,有成就的黑人不計其數。同樣道理、同樣不計其數的,還有華裔、亞裔、拉丁裔……。只要個體自身出色,膚色和族裔身份不會是『成功』的障礙」。美國加拿大是移民社會,有此成就似乎理應如此,但歐洲並非移民社會,而是像大陸中國一樣,「主流社會」由「原住民」構成,卻也能達到高度的「族裔平等」,這就極為不易,如越南裔的德國副總理法國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

法國第一位本土華裔國民議會議員陳文雄(陳文雄 Twitter)
法國第一位本土華裔國民議會議員陳文雄。(陳文雄 Twitter)

和其他東方文化一樣,傳統的中國文化基本上也沒有「人生而平等」的概念,有的只是濃厚的階級意識。成語「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封妻蔭子」、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宣揚的都是要「高人一等」的階級意識。在臺灣,雖然與西方還有相當差距,這種「出人頭地╱人上人」的傳統文化糟粕已在民主化後隨著「人權、平等」等西方先進觀念大量引入而慢慢沖淡、消退,但大陸是相反方向,且發展到病態程度。

病態的「身份估價」

大陸中國是個階級分層非常森嚴,社會人際關係中不存在「平等」的國度,由此造成大陸人或許是全世界獨有的扭曲心態﹕「身份估價」和「攀比炫富」。

所謂「身份估價」,是指與陌生人相遇相識時,先估量其「身價」。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除大陸中國之外的其餘地方,正常情況下,一般人與陌生人相遇,最先去感受的,是對方的性格、友善度、是否易於交往、有無共同話語等。只有大陸人,往往會跳過這些,先去估量對方的身價。所謂「身價」,首要標準當然是金錢,其次是能轉換成金錢價值的權力、地位、名聲。財、權、位、名,這是大陸人「身份估價」陌生人的四條主要標準(其他還有如「關係」,即「人脈」)。「估價」完畢,「階級分層」也同時完成﹕根據對方的「財權位名」來決定雙方關係的狀態,首先是「上下」﹕對方是在我之上,還是之下;其次是「遠近」﹕通常,如果在我之上,「財權位名」越高,就越有「利用價值」,就越需要與之「搞好關係」,距離要拉近;「財權位名」低下乃至「沒有利用價值」的,就不妨把關係推遠。這就是大陸人常被批評的「勢利」。

「勢利」是偏離本文主題的另一個話題,但以大陸中國當今「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勢利」是必然的。

為什麼要「身份估價」?因為沒有「平等」來緩衝,「社會人際關係」只剩下「階級分層」的「兩極」﹕或者你在上,我在下,你是「人上人」,我是「人下人」;或者我在上,你在下,我是「人上人」,你是「人下人」。

說「平等」可以緩衝「社會人際關係」中「階級分層」的「兩極」,這怎麼理解?

何謂「平等」

「平等」不是一個空洞概念,它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平等」事例建構起來的。完整的「平等」由兩大區塊構成﹕屬於「非政治」的「基本人權」和政治性質的「公民權利」。「基本人權」和「公民權利」的關係是﹕「基本人權」是「初級平等」,它依賴「公民權利」來爭取和保障,「公民權利」是「終極平等」,「終極」意味著只有「公民權利」是充分且不斷完善的,「平等」才會是完整的。

「基本人權」的內容極為豐富,如消除年齡歧視、身障歧視、為身障者提供方便、男女同工同酬、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如不得隨意拆遷民宅)……,列舉不盡。

「公民權利」則是言論、思想與宗教自由;出版、集會、遊行、結社、組黨的權利、選舉權與投票權……。

不難理解,如果某項「基本人權」如「男女同工同酬」是不完善的,相關的利益團體(如女權團體)就應充分利用「公民權利」,製造輿論、集會遊行、施壓政府、遊說立法……,以種種「公民權利」的合法手段來爭取改進之,這就是前述的「『基本人權』依賴『公民權利』來爭取和保障」。如果說,「平等」是一件禦寒送暖的「毛皮大衣」,那麼,「基本人權」就像是「毛」,「公民權利」則是「皮」。「毛」是附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社會如果「公民權利」不健全甚或沒有,「基本人權」一定也殘破不全。

湖南三君子砸毛像(左,取自作者臉書)和王維林隻身擋坦克(維基百科),都是六四史頁不能抹去的畫面。
作者認為,一個社會如果「公民權利」不健全甚或沒有,「基本人權」一定也殘破不全。(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說到這裡,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大陸社會缺乏「平等」了。兩個原因。首先是歷史文化的「先天」原因,即前文提到的「傳統中國文化基本上沒有『人生而平等』的概念」。

但傳統上沒有,可以引進移植,同文同種的臺灣,現在不就有了遠比大陸濃厚得多的「平等」了?

這就一定會追蹤到大陸中國缺乏「平等」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根本原因﹕中共專制,「公民權利」被摧殘殆盡,「基本人權」也連帶支離破碎。

任何社會都存在「財權位名」的階級差距。但文明先進的社會另有充分的「平等」來緩衝這階級差距,讓所有社會成員在「基本人權」和「公民權利」上享有完全相同的待遇。沒了這些「平等」,人與人關係就變成赤裸裸的「階級分層」關係﹕「人上人」和「人下人」,不是「人上人」,便是「人下人」,沒有中間。

攀比、炫富、「拼爹」

這就是當今大陸「社會人際關係」的現狀﹕除了家庭或關係親密的小小朋友圈,社會上沒有「平等」這回事,有的只是「人上人」和「人下人」的兩極。當然「人上人」和「人下人」的定位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時變動,你在某個小圈子裡或許還算是「人上人」,但到一個範圍更大的環境,比如校友圈,或許就會發現,自己不過是「人下人」。如果你的「財權位名」都很低下,是眾人公認的「人下人」,比如城市裡的農民工,你肯定經常受歧視、被排擠,而且根本不可能靠一己之力來對抗和改變這種社會氛圍,你必然自卑感深重。事實上,在大陸,所有「財權位名」低下的社會低層階級都懷有濃重的自卑感,沒有例外。

溫哥華有位臺灣人朋友,多次和我談到,她所在教會有位大陸裔教友,有次和她談家庭糾紛,以不屑的口氣說他老公「是農民」。我這位臺灣人朋友大惑不解,「是農民」又怎麼啦?這事臺灣人不易理解,大陸人卻是一聽就懂 ── 在大陸的「階級分層」裡,農民階級的地位,是很低下的。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是一位在美大陸人寫的,說他某天遇到一個性格開朗的墨西哥裔人,和他開心地大聊天。聊到後來,這位大陸人發現這個墨西哥裔人是吃救濟的赤貧族,這讓他驚訝不解﹕為什麼他的性格這麼陽光,毫無窮人的自卑?

很顯然,這位大陸作者是以大陸的觀念來看待這位墨西哥裔窮人的,他的疑問,正好反映大陸的社會現實﹕幾乎所有的大陸窮人(及類似階層)都自卑。異族的一位陽光自信開朗不卑的窮人,反而迷惑了這位大陸人。

窮而「被卑」、自卑;「自卑」因「被卑」而起,且是必然結果,這絕不是什麼好感覺,因此,大陸人一有機會,隨時要或明或暗地向周圍人顯示自己的「財權位名」,避免被人視作「人下人」。這種顯示,就是大陸隨時隨處可見的「攀比」和「炫富」。

曾聽到一則小故事,江蘇某小鎮有家工廠,職工都住得離工廠很近,上班騎車不消幾分鐘。有一天,某職工買了一輛汽車駛來上班,這下可好,周圍的同事都沉不下氣了,也不管工廠環境有無足夠停車位,紛紛買起了汽車,駕車來上班,把廠長搞得十分頭大:要蓋停車場!

這就是「攀比」和「炫富」,類似事例在大陸比比皆是。

大陸的社群軟體「微信」上流傳著數量眾多的諷刺「攀比炫富」的段子,有文字,有視頻,有些內容相當誇張。這種在臺灣幾乎看不到的「反炫富段子」,反映的就是大陸社會的普遍心態﹕為防被人「看不起」而炫富,我們可戲稱之為「防禦性炫富」。

中國貧富差距日趨擴大。(BBC中文網)
一方面,「炫富」是普遍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大陸社會又對這種「拼爹」深惡痛絕。(資料照,BBC中文網)

「炫富」的歪風也在大陸年青人中勁吹,很多年青人本身還一事無成,並不擁有屬於自己的「財權位名」,怎麼「炫」?「官二代」、「富二代」便「炫父」,拿父親的「財權位名」來炫耀,大陸稱之為「拼爹」。一方面,「炫富」是普遍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大陸社會又對這種「拼爹」深惡痛絕。

請讀者記住這個「拼爹」,它在這裡是伏筆。

不知「平等」、階級分層、攀比炫富、拼爹拼娘,這些心態行為,很多大陸人也帶到了國外,只是因為國外環境與國內差異很大,大陸人這些心態行為的具體內容也有了新變化。

*作者為依親定居台北之中國人士,曾移民北美十數年。(系列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