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專欄:獨攀與深潛 關於自由與解放的運動

2017-06-18 06:30

? 人氣

登不看秀麗山景,潛不理珊瑚游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由深潛必須在一次呼吸間來回,頂多不過數分鐘。但深潛的年齡限制則寬於其他極限運動,傳奇女性潛者摩卡諾娃(Natalia Molchanova,1962到2015)在53歲意外過世前,曾多次打破世界紀錄。而深潛也和獨攀一樣,紀錄的刷新時常伴隨知名人士的意外死亡。但對前輩的追悼與嘆息,從來不會阻擋後起的新秀嘗試更難的挑戰。

freediving(Mpora).jpg
自由深潛與獨攀的體驗相似。(取自Mpora網站)

與一般山岳及水下的愛好者不同,獨攀與深潛者,登不看秀麗山景,潛不理珊瑚游魚。每次行動不但耗資費時,而且還有送命危險。極限運動是人性中好奇與進取的外顯形式之一,沒有競技運動的熱鬧,也不像藝術創作特別強調的個人風格。這兩類運動的核心是個體直面死亡的風險。也正因為一次失足就無可彌補,所以特別要懂得知時勇退。獨攀與深潛像是搏命修禪或是生死交關的瑜珈練習,修行者最後面對的其實就是自己。

該如何看待獨攀與深潛?

首先是不能只從傷亡的統計來計較得失,如果要以傷亡率來看,最先該被禁止的運動美式足球與商業格鬥。雖然獨攀與深潛過程中排斥科技產品,但知識與訓練仍然是降低意外發生的不二法門。只有更理解岩石,海洋與人的身體,極限才能不斷被突破。

此類活動仍需要商業贊助與媒體操作,但已經在傳統競技運動的鬥獸場邏輯之外,走出一條活路。極限運動怪咖多,但普遍都關注全球環境議題與挑戰權威,很難想像獨攀深潛的愛好者會是國族與體制的擁護者。

其次,應該看到此類活動在生產內容上的巨大潛力。

山海兩不缺,唯缺頭角崢嶸的心靈

相較於只會打怪的電玩與扭捏作態的直播,每一次獨攀深潛都是真實且動人的事件。如果擴充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業界可以把經典的獨攀路徑「復盤」,讓更多業餘的愛好者體會懸吊在空中的真實感受,獨攀社群將會有更精采的互動。如果數量龐大的瑜珈人口可以與水下活動深度交流,最後可能連海洋環境都可能受益。

極限運動或許也可催動東亞社會轉型,因為國家與企業的贊助,東亞的職業選手逐漸在國際賽事中嶄露鋒芒。但在挑戰極限的特殊領域,對比於歐美卻仍然落差巨大。原因不在體質與財力,而在社會氛圍不鼓勵冒險。東亞「惜命」的傳統背後,更多是體制對身體的規訓,最大程度發展獨攀與深潛,或可補足東亞創新不足的致命傷。

台灣山海資源兩不缺,唯缺更多頭角崢嶸的心靈。Free solo and free diving,事關自由與解放,有心者不可不察。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580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正修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