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1923-2020》張榮豐:排除統獨爭議,全力推動民主

2020-07-30 21:00

? 人氣

但終止動員戡亂體制將帶來一個問題:台灣對大陸的門戶將因此洞開,人員往來、經濟交流也將隨之擴大,「更嚴重的是,國內統獨議題的爭論也可能更加尖銳化,並摻雜了對岸的元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榮豐說,統獨爭議的兩岸化,首先出現的亂象是兩岸之間「密使滿街走」。一時之間,台灣的失意政客、幫閒文人學者、社會名流絡繹於北京之途上。這些「密使」,用個人意識形態創造簡單、抽象的名詞,企圖解決背後涉及複雜國際因素的問題,在兩岸議題上熱心地向中南海的領導人獻策。

李登會繼任總統時,兩岸處於「實質敵對」的尾聲。(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繼任總統時,兩岸處於「實質敵對」的尾聲。(新新聞資料照)

他說,這種現象若只是讓對岸領導人上當受騙也就罷了,但若導致雙方領導人誤判,甚至可能引發軍事衝突,使台灣陷入不必要的危機,也會干擾台灣民主化工程的推動。

被罵到臭頭仍力推國統綱領

張榮豐指出,因此李登輝在宣布終止動員戡亂體制之前,必須在統獨爭議及兩岸之間建立一道防火牆,那就是「有條件、有階段,沒有時間表」的《國家統一綱領》,以落實不爭論統獨、全力進行民主改革的策略。

據此脈絡,李登輝在九一年三月十四日通過《國統綱領》後,緊接著在四月三十日宣布終止動員戡亂體制,開始推動國會全面改選。

張榮豐說,當年朝野國是會議,李登輝為了成立國統會「被罵到臭頭」,但李還是堅持要有國統會和《國統綱領》,認為如果沒有建構《國統綱領》這道防火牆,民主化改革就會馬上「跛腳」。

為了保證台灣民主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張榮豐表示,面對兩岸之間「實質敵對」的關係,如何進一步維持一個薄弱互信的穩定關係,李登輝認為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管道,並隨著民主進程,逐步讓溝通管道制度化,並受民意監督。往後的辜汪會談、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制度性協商,皆源自於此。

戒急用忍防止「中國過熱」

除了兩岸溝通管道,九六年台海危機時的「十八套劇本」、九七年的「戒急用忍」政策,也都是出自張榮豐的手筆。

張榮豐透露,戒急用忍這四個字,是受到一位政大國關中心教授去大陸旅遊時,參觀承德避暑山莊內清帝康熙贈給雍正「戒急用忍」題匾的啟發。

中國大陸當時進行經濟改革,八四年後沿海城市更加開放,從珠三角往北到長三角吸引不少外資進駐;那時台灣游資氾濫,大量勞力密集為主的台資跑去中國投資,甚至連資本密集的石化機械產業、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也蠢蠢欲動,掀起了「中國熱」。

李登輝任內促成汪道涵(左)和辜振甫(右)會談,為台海兩岸交流打開大門。(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任內促成汪道涵(左)和辜振甫(右)會談,為台海兩岸交流打開大門。(新新聞資料照)

張榮豐回憶,當年台塑在中國大規模投資海滄計畫,李登輝和行政院長郝柏村下達通牒,若台塑與中國大陸簽訂海滄計畫的協議,政府將停止台塑股票交易、下令相關銀行凍結台塑集團資金、限制台塑集團高層主管出境等三大禁令。台塑企業只得放棄海滄計畫。

因此,李登輝在九六年宣布戒急用忍政策,經濟部禁止高科技方案、投資額五千萬新台幣以上的專案審核。

張榮豐坦承,戒急用忍在文宣上確實是失敗的,這四個字本身就不討喜,但精神上是對的。戒急用忍最主要精神是風險管控,保持台灣經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張榮豐回憶,跟隨李登輝身旁是一段風雨飄搖、驚濤駭浪的年代,面對非主流勢力群起逼宮奪權。他憶述,李登輝遭逢非主流派的「柔性政變」,前一天還沒掌握到情報,居然到當天傍晚四點多才知道,猶如行走在懸崖峭壁間,一失足就會跌個粉身碎骨。

十二年歲月每天用生命寫歷史

張榮豐還記憶猶新,當年國民黨政權的非主流派,李煥掌控黨機器;李登輝剛就任總統,有次親自去李煥家裡拜會,外頭下著大雨,李登輝吃了閉門羹,冒雨在門口「罰站」十分鐘,最後才不得不離開。張榮豐形容:「那十二年的歲月,每天都是用生命在寫歷史。」

回首李登輝當政十二年,留給台灣最大的遺產到底是什麼?張榮豐毫不遲疑地說:「民主化──這是李前總統留給台灣最重要的資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庭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