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十評國民黨兩岸新論述

2020-06-22 07:10

? 人氣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出席改革委員會全體會議。(顏麟宇攝)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出席改革委員會全體會議。(顏麟宇攝)

據報載,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小組歷經多次開會,初步達成新論述共識,並歸類為十個要點方向。我沒有看到正式的全文,現依報導的十個要點,簡評如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二共識」可以隨風飄去了

由於我寫過文章認爲真正的「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我不在此老調重彈。大家可以主張它對促進兩岸關係起了重要的作用。做爲政治語言或人情表達, 我沒有意見。但是,要正視歷史事實,「九二共識」也有很大的負面作用。由於中共認爲「共識」就是它界定下的 「一中」,對之有利,才有可能進一步做出國民黨此次所謂中共「片面更動、堆疊九二共識內涵…最近變成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這種説法。不過,無論功過如何,不必再爲九二共識爭辯。雖不代表放棄,中共最近的兩會報告也已不再,也沒必要提起這種單方共識。

二,拒絕一國兩制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新論述認爲:日前選舉九二共識被汙名為一國兩制,小組成員強調,國民黨自前總統蔣經國擔任國民黨主席開始便從未接受一國兩制。因此,國民黨應該繼續反對一國兩制。

這種「舊」的論證方式及及結論,不但不新穎,而且毫無主體性,同時被中共及民進黨對一國兩制的定義套牢。既然在潛意識裏接受了別人對一國兩制的描述, 但又有所掙扎,當然只有盲目否定一途。

為國民黨計,兩岸有沒有真正的 「九二共識」姑且不計,既然宣稱「九二共識」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兩岸爾後真正應該努力開發,共同發展的是「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 不是毒蛇猛獸,它的基本精神是鄧小平所説的和平共處,與當代處理族群衝突的共存理念一致。無論一國,或兩制的制度安排,要爲實現這個精神和目標服務。

到目前爲止,台灣方面對一國兩制可以説是沒有多少瞭解。而中國大陸各方就 「一國兩制」的理解也是問題重重。

首先,目的是和平共處不是一國;手段是一國兩制不是兩制。最根本的認識是無論是「兩制」 或「一國」,它們都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社會, 一個國家,全體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和現象是存活。任何活動,安排,設想,觀念,都是爲人的存活而服務。手段的合適與否,可以見仁見智;但不能錯把手段當目的。許多中國大陸人士就港澳的一國兩制的瞭解,認爲一國是目的, 兩制是手段。這是相當錯誤的解讀。也因此導致不理智的決策。

其次,實現一國兩制的程序是:情緒的溝通在先,制度安排在後。缺乏共存的意願和共識,所有制度安排的討論,雖然有用,大都是隔鞋騷癢。而情緒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能夠培養,無法生產,更無法强加 (「老子花這麽多錢帶妳上館子,送禮物。妳怎麽不愛我?」 「對不起!我沒有感覺。」)

再者,破壞共存關係的一國兩制,只有增加治理成本。就兩岸而言,是徒增和平手段的困難。

最後,帶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一國兩制不能變成閉門造車。世界上有無數族群衝突的例子;有六七十個族群權力不對稱 (例如大陸vs.外島)的實例。上自英倫三島,愛爾蘭,南非,荷蘭,巴爾幹,芬蘭, 坦桑尼亞,下至塞浦路斯,澳大利亞,斯里蘭卡,有極豐富的實例可以參考。内部研究不詳,在中國大陸公開可以看到的只有幾篇有關坦桑尼亞的討論,談不上有什麽深刻的見解和影響力。

無論如何,台灣方面對「一國兩制」的誤解,對兩岸關係的和平演進帶來危機。過去只有宋楚瑜說過願意討論「一國兩制」,但後來礙於政治現實,可惜又改口聲稱從未贊成「一國兩制」,可見問題的嚴重。在族群衝突當中,總是弱勢一方堅持「一國兩制」 的共存安排,强勢一方如果誠心解決問題,雖不一定主動寬讓,縂必須面對他方的要求。到目前爲止,兩岸關係中卻違反這個規律,强勢的北京强調「一國兩制」,弱勢的台北不知天高地厚,嚴拒自己都不知道拒絕什麽的提議。我預測:台灣那一個政黨對此議題洞燭機先,必能在將來主導兩岸關係的話語權。國民黨現在這樣的理解和論述,真是太不智了。

三,所謂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兩岸共識是沒有意義的廢話

我實在不瞭解什麽叫做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兩岸共識。首先,此処所謂 」共識「是什麽本身就含糊不清。兩岸的所謂共識是國民黨對「中華民國」領土及於全中國的主張?想取得這樣的「一中原則」共識,當然是緣木求魚,不問可知。

如果說北京必須正視台灣(你可以堅持叫中華民國,沒有實質不同)的特殊情況,那講了將近半世紀的一國兩制是爲了什麽,難道不是務實的看待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嗎?堂堂政黨的綱領性論述,卻包含這種廢話,實在遺憾。

四、民主人權雖是推動兩岸交流的考量,根本或前提是和平共處

新論述表示:民主人權是推動兩岸交流的根本或前提,兩岸不能讓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侵害人民自由。

當然,民主和人權應該關心。有一種所謂民主和平理論甚至認爲:民主國家之間不會,或很少發動戰爭。

但是,在和平共處的大目標之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民主人權,可以有看法,似乎不宜作爲改善關係的前提。和平共處在很大的程度上, 必須不以本身的意識形態判斷及干預對方。(江澤民的所謂:「井水不犯河水」)中國大陸很多論述認爲: 香港在權力分立觀念下的司法審查實踐, 與中國的立法解釋審查有所干戈, 不利一國云云,所犯的錯誤相同。

20200619-兩岸論述組報告人林郁芳19日出席改革委員會全體會議。(顏麟宇攝)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組報告人林郁芳。(顏麟宇攝)

五、推動兩岸人權協議,徒增紛擾

新論述認爲:應該進一步推動兩岸人權協議,讓雙方人民在交流時不會因為政治因素而提心吊膽,把兩岸關係還給兩岸人民。

在解決族群衝突的實踐裏,有時人權如何保護成了共存安排中關鍵的議題。弱勢一方通常要求高度嚴格的法律保護。 有時更引進國際標準。例如在北愛爾蘭的共存安排裏,當時作爲少數的天主教統一派要求引入歐盟的人權法標準。人權保護也是其他共存設計中,重要的項目。

但是,在兩岸關係裏提出訂立人權協議大概是多此一舉,徒增紛擾的法律本位主義的構想。首先,中國是聯合國一員,也同意遵守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權及政治權盟約。而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條約也經過台灣的立法院通過成爲國内法的一部分。不然也可以將國際人權保護以國際習慣法的地位適用。所以,問題不在缺少人權保護的法律條文;缺點出在對法律的理解與落實。因此在致力兩岸和平共處的努力中,精力和注意主要必須針對如何處理和平共處的主要矛盾,不宜做些虛功,徒增紛擾。

六、台灣安全優先,親美和陸的理想願景有其陷阱

兩岸小組認爲:國民黨長期主張台海和平,這次也將新論述納入台灣安全優先,認為應打造一流軍隊,強化國防實力,親美又能與中共維持和平。

1.台灣安全

在當前情況下,强化軍力,增加安全,固然無可厚非。但長遠而言,軍備競賽是耗費民脂民膏的愚笨行爲。一個可能的補救策略是「以戰養戰」。像以色列能做到軍備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 還可以輸出。 台灣的國防工業是否有這種能力, 似乎應該存疑。所以,達到臺海和平共處的某種安排,避免不必要和不實際的軍備競賽, 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2.親美和陸

美國傳統的亞洲國安的基本利益戰略中不包括台灣,也看不到這個基本戰略已經改變。美國個別政治人物對臺的友善或贊賞,畢竟不代表國家利益。

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在現實情況下,不得不然,也不是選項。但不能以爲在川普主導下的美國對華對抗政策,可以作爲借勢使力的反中式臺獨的靠背。

川普固然有許多支持者,但這代表美國人中一些保守的思維,不表示川普本人的領導能力。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對川普的第一手觀察説到:川普巴結中國大陸,藐視台灣,顛三倒四, 無知至極。這樣看來,川普及其對華的挑戰策略,很可能是美國政治史上一個短暫的異常。把希望寄托在這麽不穩定的因素來維持臺海的穩定,恐怕是不智之舉。所以,尋求兩岸的和平共處,應該是台灣安全的主要工作。親美而成了美國的馬前卒,無法達到「和陸」的希望。

七、兩岸可訂立軍事防止意外機制

小組建議兩岸可考慮訂立軍事「防止意外機制」,止戈為武,重建互信。

這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性議題。如能建立某種熱綫,也許可以防止雙方誤判的機率。傳統的共存理論及實踐,常常把精力放在諸如權力如何分配,内閣制還是總統制, 什麽樣的比例代表制等等。但是,各個地方的情勢都會有不同。有時看起來並不顯眼的事情,往往成了共存安排中的大議題。例如在北愛爾蘭的實踐,警察的建立,訓練等等成了重要的爭點。此處的防止意外機制很可能會有它重要性。

八、持續發展兩岸經貿是經濟規律

改造小組認爲:發展兩岸經貿是國民黨過去的優勢,雖然現在兩岸關係冷凍讓經貿合作停滯不前,但兩岸小組成員認為應不畏譏讒,繼續在適當的監督機制下推動兩岸經貿,確保開放的成果為全民共享。

由於我們看到的是節略的版本,此處的陳述不是十分精準。經濟交流有時候出於經濟因素的規律,並不是某個政黨可以左右。臺商在中國大陸的經貿活動,似乎沒有受到法律上特別的限制。同時,除了民進黨政府鼓勵所謂 「南向政策」,認爲是分散風險之外,臺商的經貿活動基本上依循經濟規律。從李登輝時代開始, 想擋也有困難。所以,我不太瞭解所謂「繼續推動」是什麽一種形式。

另一方面,兩岸的經貿關係固然應該是有來有往,在共存設計的精神下,台灣作爲相對弱勢一方,即使在經貿領域,也應該設想某些特殊的設計。例如,台灣彈丸之地,土地所有權有特別保護的必要。這在其他國家共存關係的設計裏也有先例。事實上,台灣根據兩岸關係條例也對大陸人士在台灣設定土地所有權有了許多限制,並不是像對外國人所棌取的互惠原則。這個問題在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時,一定會浮上檯面。又例如過去國民黨推動,但胎死腹中的服貿協定,也沒有考慮到共存關係的政治層面和服務貿易的特殊情況。兩岸新論述如果繼續只是盲目推動開放式的經貿關係,而不注意提醒對岸理解兩岸共存關係的安排中, 台灣極端弱勢的現實,那不是什麽新論,只是重蹈過去錯誤的老調。

九、制定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

新論述主張國民黨必須終結「買辦文化」,兩岸小組也制定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去除買辦形象、保障合法合理的交流。

過去許多穿梭兩岸的黨政人士,常常背後帶有龐大的經濟及商業利益。如何解決這種至少是利益衝突的倫理問題,的確是一個必要而困難的題目。要求一定程度的公開和透明,才能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使用公權力或類公權力謀取私利的現象。

但另一方面,台灣畢竟是民主實踐多年之地。不能純粹以個人的經濟活動, 限制或剝奪一個人的言論和思想自由。

十、一起打破統獨僵局,走出一條更好的道路是對的方向

最後,國民黨主張:打破統獨僵局,走出一條更好的道路。兩岸小組成員認為,目前不可能統也不可能獨,或許有第三條路可走,這部分可以有許多想像,例如暫時擱置主權爭議,先在政治和經濟制度與治理方面良性競爭,再和平協商如何處理未來關係,可考慮類似歐盟或邦聯。在十個要點中,也許這將是最具指導性的宣示。

不過,這樣的思維不幸還有受陳腐觀念宰制的一面:例如思考兩岸關係先天受到既存法律和政治概念如聯邦,邦聯的綁架。但另一方面,也有其進步的一面,例如不再在統獨的抽象框架分析問題,轉而探討兩岸為和平共處應該是什麽樣的實質關係。這個實質關係的實現需要兩岸雙方共同的努力。 因此,目前依照傳統的説法固然不能統也不可能獨,但是爲了排除武力衝突的潛在性,必須開始邁向既能統又能獨的方向努力。所謂既能統又能獨的真正意思是兩岸的和平共處必須同時滿足統獨的成分,兩岸既不是法律及政治上完全分割,台灣又能同時當家作主。

在大一統式的單一國和法律及政治上完全切割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所謂 「主權獨立」 的臺獨之間,其實是猶如一片光譜,可以有無限想象空間的安排。更不限於以現成的聯邦,邦聯, 甚至歐盟等範疇來套用現實的做法。

由於篇幅的限制,此處只提出基於故意是模糊的觀念:「國中之邦」 (federacy)的設計, 意在抛磚引玉。在消弭族群衝突的努力和設計之中,「國中之邦「的構想 既不是邦聯, 也不是聯邦, 也不是囯協。可以想象:國中之邦的安排如果適用到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與過去有人提倡的中華聯邦不同,并不改變或不必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單一國設計,而只是在中國觀念之下融入台灣成爲中國的國中之邦的台灣。台灣因此不是單一國的省,特區,或自治區。在此種安排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聯邦或邦聯,而台灣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囯的中央政府與台灣之成爲國中之邦有了特殊關係。台灣成爲中國概念之下的國中之邦,不獨立於中國之外,但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與台灣當局協議之後同意的憲法保護的特殊權力。如果必須勉强套用舊思維,理論上可以視爲類 (半)主權政治實體。這種安排,是在最大程度上,同時成就台灣不分離,中國統一,與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

結語:

兩岸關係是極具爆炸性,但一定必須和平解決的複雜問題。無論情感的磨合,制度的安排如何妥當,歸根究底北京必須修正許多人視爲天經地義的大一統單一國影像,好像非如此就是臺獨,失去台灣,喪失民族尊嚴等等自我想象,自我灌輸的思想牢結。而台灣的很多人則應該放棄,好像可以罔顧現實,在真空裏存在的所謂 「主權獨立」(不論是台灣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空中樓閣。一國兩制不是只有誰説了算,一國可以是浮動的觀念,兩制更是涵蓋無數的排列組合。重要的是:一國兩制不能以習慣的思維視爲靜態的觀念框架, 而是不强加不强求的動態過程,目的在為廣大人民消弭兵災,和平共處。

*作者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律師,前法學教授,曾任陸委會諮詢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