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客觀評價「數位人民幣」的能與不能

2020-06-27 05:30

? 人氣

這些BigTechs都有酷斯拉的DNA,Data analytics(數據分析)、Network externalities(網路外部性)與Activities(多元商業活動)。他們熟悉資料運算工具、掌握龐大客群與資料,因此一旦介入某個領域,往往成為該領域強而有力的競爭者,甚至還有造成壟斷的傾向。不但能決定經濟版圖,也將衝擊全球金融面貌。因此許多國家陸續以反托拉斯法來對這些網資大哥進行調查與裁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企業的下一個競爭地移轉至新加坡,阿里巴巴收購商辦大樓佈局東南亞。(圖:flickr)
阿里巴巴集團的業務範圍廣大,包含零售、批發、物流、營銷技術與雲端。(圖片取自flickr)

數位人民幣有助人民幣國際化?

這一陣子有許多聲音說,中國可藉由數位人民幣的先進技術與多項專利來強化人民幣的國際化,進而挑戰美元霸權。事實上數位人民幣本質上就是人民幣,在進行跨國貿易時,換匯清算是無法避免的,是否接受以人民幣做交易,那應該是由其他更深層的因素決定,而不是由支付工具決定。至於因為數位人民幣的技術先進,有助於變成跨國支付工具的疑問,事實上現在東南亞許多中國觀光客多的地方,就有店家「非法」接受支付寶或微信。這些中國觀光客雖然在當地消費,卻無法課徵任何稅收,因為金流完全在中國進行。過去許多國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隨著規模的擴大無法再漠視。未來若是官方的人民幣支付系統大舉入侵,應該是各國法律所不容。

各種數位貨幣比較。(圖片由作者提供)
各種數位貨幣比較。(圖片由作者提供)

數位人民幣主要設計就是由人民銀行發行數位貨幣,商業銀行動用準備金來取得,再供一般消費者兌換。銀行每取得一定數額的數位人民幣,就要扣減等額的存款準備金,跟銀行從央行取得現金是一樣的。也就是說貨幣政策執行的基本架構,並不會因為是數位人民幣而改變。數位人民幣能做的事,有許多在傳統的貨幣架構也都能做。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國家的央行對央行數位貨幣的態度僅止於研究與密切關切未來發展,較少當作迫切事項。

這一陣子關於數位人民幣的功能與影響有許多談論,但隨著其輪廓的日漸明顯,其能與不能,各界開始有較客觀的評估。在此呼應中國社科院張明與科技大學楊曉晨的看法:「數字貨幣的確將給貨幣管理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但市場應以客觀態度看待,尊重其技術侷限,不以過多額外期許和負擔訴諸其上。同時,新技術的推廣期往往帶來新的騙術,需謹防假借央行數字貨幣名義實施的新型炒作和詐騙。」這大概是對數位人民幣最客觀與貼切的評價。(本文作者為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小辭典:何謂DCEP?

「DCEP」是中國人民銀行的研究專案官方名稱,全名是「電子支付的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DCEP),簡稱「數字人民幣」,是全世界第一個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數位貨幣,以手機、電腦等電子支付工具,意圖取代傳統的現鈔與銅板。

人民銀行從2014年立案開始研究,其間中國爆發比特幣、乙太幣等數百種民間發行的數位貨幣炒作狂潮,更引發以數位貨幣為支付的新創專案「新股上市」(ICO)泡沫,人民銀行禁絕可能擾亂金融安定的比特幣等數位貨幣交易平台。2019年,臉書強推Libra數位貨幣,因為可能侵害到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權,更刺激中國人民銀行加速法定數位貨幣的研發與測試工作。

中國人民銀行在4月正式啟動DCEP的測試,透過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國有銀行,在蘇州等城市,以DCEP發給公務人員交通津貼等進行測試。

後記:去年11月14日筆者於《工商時報》發表「人民幣支付系統的能與不能」一文後,很高興看到楊曉晨君與張明君今年4月28日在《金融時報》中文版發表「央行數字貨幣:結構分析與能力展望」一文。這兩篇文章獨排眾議,分別對目前坊間許多對數位人民幣有過度期待的人,提出善意的提醒。謹記供讀者參考。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本文原刊《銀行家雜誌》126期,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