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技術成功、政治失敗─才定案就輸一半的振興券

2020-06-03 07:30

? 人氣

行政院長蘇貞昌公布改名為三倍券的「振興券方案記者會 」。(顏麟宇攝)

行政院長蘇貞昌公布改名為三倍券的「振興券方案記者會 」。(顏麟宇攝)

行政院周二公布振興券政策,院長蘇貞昌親自上場說明;雖然振興券的規劃沒太大問題、對刺激經濟的效益也可再觀察,但很遺憾的是:這個計劃才定案宣布就失敗一半了,原因是繁複到許多民眾完全搞不懂在搞什麼,甚至一個「先掏1000元」的要求就要被打叉叉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行政院的規劃,振興券可領取實體券,也可以透過信用卡、電子票證、電子支付等工具,領取數位券;郵局部分從7月15日起開放民眾直購;便利超商部分,則仿效口罩實名制APP,從7月1日起開放民眾透過APP綁定,7月15日起可以向指定的便利超商門市領取。

若民眾選擇數位券,同樣也是在7月1日起,可選擇信用卡、電子票證、電子支付等支付工具綁定,7月15日起,民眾可以透過綁定之支付工具,累積消費金額達到3000元之後,信用卡部分將會在隔月的信用卡帳單自動「刷退」2000元,信用卡公司並且將以簡訊主動通知;電子票證部分希望做到刷滿3000元後,可以透過ATM領2000元現金;行動支付方面,則會在消費滿3000元後,直接轉入行動支付APP帳戶2000元。

如何?看得懂嗎?頭昏了嗎?其實,這就是振興券的最大問題,繁複到一定程度,民眾那種可以領錢消費的興奮,被這些技術細節磨損殆盡。

從技術上來看,振興券的規劃納入新型的各種消費與支付方式,從信用卡到電子票證、電子支付全包含在內,幾乎是作到面面俱倒、滴水不漏,迎頭趕上各種新型熱門的支付方式,因此在技術上絕對是成功的規劃。相較之下,2009年金融海嘯時的消費券政策,全部都是發放實體券,簡直有如上古時代的玩意。

但從另一個觀點看,因為繁複到大部份民眾不易接受理解此訊息量,甚至「用力看」還搞不懂該如何用,白話文講就是不夠簡單,民眾的興奮被繁複的領取方式埋葬。這時,仿效投票所方式靠全國行政網路發放實體消費券的「上古時代」方式,反而顯得「親民易懂接地氣」─這不禁讓人想到蘇貞昌在記者會中,特別強調「三倍券政策...........我責成唐鳳政委把它做好,如果破綻,唯你是問」這話,是否已暗示或明示了什麼。

另外一個被批評最嚴重的是:民眾要先花1000、政府才補助2000元的消費方式。這也是一個財政、經濟上成功,但政治、社會上失敗的地方。

會作出這種規劃,出發點其實就是要讓政府花費支出情況下,讓民眾也配合支出一定比例,從而達到更高的消費金額、對經濟的幫助更大。這個規劃。這種思維,在專業上並無錯誤、應該可以被接受。不過,許多民眾對要「被強迫花1000元」非常之不快,就算規劃中對經濟弱勢者政府「給足3000元」、不必「被迫搭配花1000元」,但還是罵聲四起,覺得政府要發錢讓民眾消費,卻又不乾不脆、龜毛有加。在技術細節上,也因為這個需要搭配支出的規定而更形複雜。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