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博觀點:2017國民黨的歷史考卷

2017-05-18 07:00

? 人氣

迄今仍困於台灣重重的歷史情結,執政黨清查黨產和轉型正義兩大「政績」,政治目的明顯都是把國民黨圍困在歷史的包圍圈中動彈不得。(資料照,顏麟宇攝)

迄今仍困於台灣重重的歷史情結,執政黨清查黨產和轉型正義兩大「政績」,政治目的明顯都是把國民黨圍困在歷史的包圍圈中動彈不得。(資料照,顏麟宇攝)

(本文共同作者為台灣大學副教授張登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政局風平浪靜的一年?

2017年,民國106年,時序進入仲夏,民進黨政府執政快滿一年,蔡英文總統預期將於五月二十日發表就職一週年感言。過去一年,台灣內部雖然歷經了空服員罷工、一例一休、同婚合法化,年金改革及司法改革的紛擾喧囂,但是對蔡總統來說,勞資戰場的硝煙雖未散盡,戰場已在清理中。同婚議題始料未及引起支持民進黨的教會及年輕世代的對撞,但是憲法法庭應該會開出條路,行政立法部門沿路而行,也不致有什麼責任。進行中改革的兩面戰線雖然頭疼,但是引發的社會反彈,其力道侷限一隅,不足以集結成對執政方有效的抗衡力量。

國內政情讓蔡總統「安心」的最重要原因還在最主要的在野黨國民黨,迄今仍困於台灣重重的歷史情結,執政黨清查黨產和轉型正義兩大「政績」,政治目的明顯都是把國民黨圍困在歷史的包圍圈中動彈不得。儘管這些違反憲政民主常規的清算引起非議,但是當前的社會氛圍下,為國民黨秉公直言者很有限。國民黨自身尚如此孱弱,以上種種批評民進黨施政的社會力量也就更缺乏載體與集結出口,儘管社會表層下民意時有沸騰,但是匯集不成火山爆發式的政治力量,今年又非選舉年,政府施政滿意度低落,執政黨仍能好整以暇。2017年的台灣政治,或許像歷史學家黃仁宇筆下大明的萬曆15年,風波雖不斷,但波瀾不興。民進黨穩操權柄,主宰台灣政治走向的格局不變。

20170429-國民黨主席洪秀柱29日出席「106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電視政見會」。(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2017年的台灣政治,或許像歷史學家黃仁宇筆下大明的萬曆15年,風波雖不斷,但波瀾不興。圖為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資料照,顏麟宇攝)

然而內部政情雖然安穩,蔡總統或許將大部分心神轉向關注她認為影響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台海對岸或遙遠太平洋彼岸傳來的風浪,從去年川蔡通話到今年川習會後,台灣禍福難料地的被放上大國競合中更突出的位置。現在北方朝鮮半島隱傳的風雷,會否又會像上世紀的韓戰一樣,牽動著台灣的命運?或許大明歷史的答案已經在萬暦十五年寫下,那麼2017年對臺灣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寂寞的黨主席選舉

另外在社會關注之外的一隅,國民黨正在舉行一場寂寞的黨主席選舉,同樣在520要進行投票。說寂寞是因為除了少數對國民黨有感情的人之外,社會上包括即便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各種群體在內的多數人,對這場六人混戰的選舉表現得很淡然,好像縱然他們不滿,也不再寄託於國民黨。如果要比較,這和民進黨2008年敗選後的氛圍不同。民進黨那次敗選時,支持者固然也很失落,中間選民認為民進黨應認真考慮路線轉型,但能否重回執政,當時應該無人能料。但是似乎也沒有人認為民進黨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完全失去意義,現實上亦將變成無關緊要的存在。換言之,民進黨在最低迷時,都沒有正當性和未來性喪失的危機。

國民黨主席選舉辯論後,洪秀柱吳敦義郝龍斌韓國瑜詹啟賢潘維剛等大合照。(蘇仲泓攝) .JPG
作者認為,國民黨正在舉行一場寂寞的黨主席選舉國民黨主席選舉辯論後,洪秀柱吳敦義郝龍斌韓國瑜詹啟賢潘維剛等大合照。(資料照,蘇仲泓攝)

有人會說國民黨沒有像民進黨一樣用公權力壓迫政治對手,民進黨也沒有那麼多歷史包袱可供清查黨產和轉型正義操作。但是國民黨遭遇這樣的追殺,引發的政治效應卻如此淡漠,選舉黨主席關注的人如此有限。本來輸掉一場選舉,即便是總統大選,也可以像「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有「大廈將傾」的感覺,但國民黨這一次敗選卻予人歷史即將翻頁之感,政黨的正當性和未來性都出了嚴重的問題。政黨如果讓人感覺像「歷史遺跡」,又怎麼會和現實及未來有關連? 但這個執政長達50多年的在野黨的全面衰敗,真的只是一件無關臺灣興衰的小事嗎?

本文認為,國民黨當下的困境根源極深,來自於台灣歷史造成的三組最大的弔詭。說是弔詭,原因在於每一組弔詭內部存在的正反兩面事實,有既依存又對抗的關係。弔詭雖然刺痛,卻無法用一刀兩切來解決。國民黨本身既是這些弔詭的成因之一,又復身陷其中。唯有答好、超克這些這些弔詭形成的歷史考卷,國民黨才能超越矛盾,甚至為台灣提供有意義的另一種執政路線的選擇,黨內有志者豈有意乎?

20170514-總統蔡英文14日出席「2017慈濟浴佛大典」。(顏麟宇攝)
作者表示,民進黨也沒有那麼多歷史包袱可供清查黨產和轉型正義操作。但是國民黨遭遇這樣的追殺,引發的政治效應卻如此淡漠。(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台灣這幾組弔詭其實人皆有感,只是因其性質抽象又難化解,人們若不是只好視而不見,就只能選擇極簡化的答案。視而不見過日子固然務實,但是卻缺乏意義,也就少了政治生活最大的動力,這是國民黨的路子。反之,相信臺灣前途有極簡化的答案,情感上固然有信仰有依歸,但是卻教條而虧於理性。現世的政治成了宗教式的狂想,這是民進黨的路子。國民黨應當首先直面這些弔詭,才能不惑,也為臺灣的民主發展與經濟繁榮,多保留一些生機。

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弔詭

這是三組弔詭中最根本的一組,不先予以化解、定錨,另外兩組弔詭兩岸關係與歷史問題幾無方向可言。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弔詭在於: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國家體制與台灣這個政治社群,在我們熟悉的現實政治生活中,明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但是現在在概念上卻成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混亂,兩者甚至變成相互對抗的關係。中華民國體制現在不是依託於台灣這個政治社群:台灣人民嗎?台灣的憲政民主不是循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產生的嗎?中華民國憲法不是我們現實的政治生活和政府體制的基本遊戲規則嗎?定期選舉、五權分立和雙首長制等不都是明擺的事實?民進黨對這個弔詭的處理是一刀切的將民國和台灣對立起來,因此將憲法和歷史去頭說成是和台灣無關,無視於民國和台灣早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造成政治社群無盡的內耗和混亂,對其念茲在茲的國際承認也毫無幫助,只是成了對付內部政敵的陽謀和北京強硬對付的藉口而已!

但是國民黨從未在理念和政策上化解這個弔詭,因此反而在講不清、道不明下,時而忠誠度遭到懷疑,時而屈從民進黨的價值觀,成了價值游移、內部脆弱的一個團體。這個弱點在受挫時暴露無遺,因此去年的大敗,一下成了生存危機,國民黨若要再起,必須超越這個弔詭,才能帶活台灣新的出路。

兩岸關係的弔詭

兩岸關係本是國民黨的「強項」,但是隨著雙方實力差距越來越大,戰略模糊下誕生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陷入被內外夾擊的困境,北京一方面希冀台灣藉中華民國體制與大陸保持政治連結,但是至今又不願意承認頂著民國的台灣某種對等合法的地位,這就讓國民黨陷入弔詭,好像在幫北京維護一個對台灣無政治實益的神話,長期只打恐懼牌畢竟不會受人歡迎;而另一方面民進黨抓住這個弱點,全面對內去中對外正名,雖然受制於國際現實不可能成功,但卻能有效打擊國民黨。在國力懸殊的恐懼下,與「中國」保持連結的任何「一中」觀念都被視為是屠城木馬,相對的連鎖反應是北京也把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完全收緊,不再給臺灣任何轉圜的空間。於是兩岸關係從國民黨的強項變成弱點,黨人不是語焉不詳就是避之唯恐不及。在一系列不利兩岸的事件與WHA受挫後,執政黨將兩岸法理、社會、經濟都清楚切割的態勢也越加明顯。但地緣政治與國際經濟的現實無奈指明,幻想中或許存在逃離中國的樂園,現世中卻無斬斷兩岸的出路。

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現任黨總書記暨國家主席習近平可望連任(美聯社)
北京把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完全收緊,不再給臺灣任何轉圜的空間。於是兩岸關係從國民黨的強項變成弱點,黨人不是語焉不詳就是避之唯恐不及。圖為中國現任黨總書記暨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國民黨2008年重回執政後,對這個弔詭採取的是「不X,不Y,不Z」的守勢戰略。所幸當時還是韜光養晦的胡溫執政,歐巴馬也滿意臺北對美體貼的「零意外」。一旦內政與經濟態勢向下,又逢習李強勢政府上台,守勢的兩岸關係定位便被民進黨與青年世代認為是喪權辱台。國民黨若要自救保台,必須避免被兩頭夾擊,才可能克服這個弔詭,這又比民進黨的簡單一刀切操作上來的困難。

歷史的弔詭

中華民國與臺灣的弔詭以法理問題為主要特徵。兩岸關係的弔詭以實力懸殊卻經濟互賴為主要特徵。這兩個弔詭的背景就是歷史的弔詭。這個弔詭的根源看似特殊,即臺灣作為多重移 / 殖民的社會,自然存在多元的族群經驗與政治觀點。但是世界上這樣的社會所在多有,臺灣歷史弔詭特殊之處在於深處中、日兩大亞洲海陸勢力、文明之間,而中日雙方近代史的恩怨從甲午戰爭延續至今,臺灣兩黨支持者的歷史認知,又因經驗差異與政治競逐,而投射(歸附)到中日的對抗之上。

原本台灣藉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接納民國史觀加上冷戰時期迄今與美日友善的經驗,使這個弔詭得到緩和。但大陸的政治體制與兩岸實力的差距,使得不安全感日益強烈的臺灣更加寄望美日。美國現實主義的大國操作,又強化了對共享部分歷史與文化的日本的親近,與對一切中國歷史要素的嫌惡。本來接納民國史觀既使台灣脫離殖民,又防止台灣赤化,民國史觀亦不需要為威權統治或侵害人權作為曲筆解釋,本來是最好的出路,毫無理由回到早已失去依託的日治史觀。但執政黨諸多人士卻將日本殖民的工業近代化當成感懷對象,以1945年8月15日為斷點的轉型正義,對中國因素實施斬首式轉型。同樣弔詭的是,沒有時間、耐心與同情的理解,中國大陸又開始把臺灣當作日本「正常國家」之夢與「中國夢」的決賽舞台,執政黨「脫內戰化」的綱領正好在這個舞台的中央。國民黨如何透過大格局的自我反省,將臺灣「脫內戰化」轉為「去冷戰化」,不僅有助於自救,也可能以小喻大,引導東亞的和解,避免歷史的弔詭轉成代理人衝突的爆發。

中日衝突是日本軍事書籍的熱門題材。
,中國大陸又開始把臺灣當作日本「正常國家」之夢與「中國夢」的決賽舞台。圖為日本軍事書籍的熱門題材。

答卷千鈞重、興亡旦夕間

作為兩世紀以來,國際政治與東亞歷史重大轉變的目擊者和當事人,臺灣何其有幸。國民黨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人,也是躬逢其盛。但臺灣又何其不幸,不能免費看戲,還要因為身為當事主角,可能因荒腔走板而付出無可回復的代價。

這樣看來,國民黨2017年看似不起眼的選舉,答卷又重若千鈞。歷史將記得,不僅一黨之興衰決定於這一年,數年或十數年後回頭來看,這一年也可能是中華民國民主憲政興亡的關鍵年。三個弔詭經緯萬端、錯綜複雜,我們不奢望國民黨候選人們旦夕之際答好,但求有志者能洞悉,歷史付託雖幽微但有跡可循,想方設法團結歷史記憶不同的黨員、國人,讓台灣繼續受歷史之神眷顧。

*作者高思博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國民黨中央委員/張登及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兩岸及區域和平研發中心副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