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國民黨還有未來嗎?

2020-05-24 06:50

? 人氣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左二)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右一)、副秘書長柯志恩(右二)、李彥秀(左一)亦出席記者會。(簡必丞攝)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左二)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右一)、副秘書長柯志恩(右二)、李彥秀(左一)亦出席記者會。(簡必丞攝)

國民黨還有沒有前途?這是很多國民黨員和支持者心中一個很大的疑問,也是令人心酸的問題。看國民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難免興起樓起樓塌的感嘆,但感嘆歸感嘆,這畢竟不是國民黨一黨之問題,它既牽涉到台灣民主的未來、發展的機會,也關係到兩岸的走向,值得我人關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現在的情勢看起來,國民黨的未來只有兩種可能:不好的話是短空長也空,好的話是短空長多。換言之,短空已是定數,長空或長多則是未定之天,既看天數,也看國民黨自己。

國民黨的「短空」困境

先說短空。國民黨的短空,可以從外部與內部兩個因素來探討。外部因素主要有三。首先,目前中美正處於激烈的戰略競爭時期,而美國當然希望台灣能夠做到最大程度的配合,因此美國對民進黨的支持已是十分露骨,從這一次總統大選即可看得出來。由於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已經養成了對美國依賴的心理,把美國當成安全傘,也看做是正義的化身,美國任何一個示好,都會被台灣誇張地解讀。美國支持民進黨符合其國家戰略利益,而台灣又離不開美國,在這個結構之下,不論國民黨如何去強化對美的溝通,只是事倍功半,也難以扭轉情勢。

第二個外部因素是台灣當前民族主義的社會氛圍。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已走了30多個年頭,經過了多次世代交替,大概40歲以下的人都認為台灣不是中國。從當前各種民調也可發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也多是個位數,在年輕世代更是如此。除了民主化與本土化所造成的社會世代變化之外,又碰到了中國崛起這個因素,為台灣民族主義添油加火。

民族主義的暴漲,總與外部敵人相關。沒有敵人,不會有民族主義;敵人尚弱時,民族主義有必要;只有敵人力量增強,威脅日益明顯,但敵人力量又尚未到達可以動武的臨界點,這一段時間,正是民族主義暴漲的溫床。現在正是國民黨生不逢時的時刻,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一旦中美之間形勢逆轉或達成新關係的共識時,那將是國民黨再起的有利條件。

第三個外部因素是民進黨的打壓。從2016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一步步掌控了媒體、司法與學術界,不僅所有的獨立機關(大法官、檢察官、中選會、NCC等等)失去了獨立性,並假藉轉型正義之名,對國民黨及相關團體抄家奪產,所謂「促轉會」副主委甚至自比為東廠,為歷史留下了士大夫之恥的紀錄。除此之外,網軍有如惡犬,見異己者即張牙舞爪,群起圍攻,令人生畏。

現在應該是1949年之後國民黨最困頓的時期,可謂求助無門,上訴無路,因為所有的門都被關了,所有的路都被封了。

國民黨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其實自身也要負相當的責任,此即國民黨樓塌的內部因素。黨有如國,皆是人之積也,而人者,心之器也,所謂內部問題,其實組織、金錢都是次要,真正的核心是心態問題。國民黨像台灣社會一樣,已長期被民進黨洗腦而不自知,以致整個腦袋的思維與行動都被民進黨給框住了。

20200218-黨產會18日舉行「崇聖、厚生、國民黨文化工作會 」聽證會。(盧逸峰攝)
過去四年獨立機關成立清算國民黨機關。圖為黨產會舉行「崇聖、厚生、國民黨文化工作會 」聽證會。(盧逸峰攝)

國民黨的「威權」原罪感

首先要談的是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原罪感。國民黨因為曾經採取威權統治,因此只要碰到民主兩個字,國民黨就有道德上的原罪感。國民黨對民進黨,是保守思維,是競爭思維,或者說,國民黨是在民主的框架內把黨產會民進黨當對手而已。反觀民進黨對國民黨,則是革命思維,是鬥爭思維,或者說,民進黨是把國民黨當敵人。民進黨爭取民主的真正目的是要打垮國民黨,民進黨並不在乎民主,卻拿民主來框住國民黨,打擊國民黨。例如在「政黨退出校園」,「政黨退出媒體」兩個口號之下,國民黨真的退出來,可民進黨立即補上了位置。

國民黨把民進黨當對手,更怕被批評不民主,因此能夠容忍民進黨所有激進的作為,在立法院內容忍,在馬路上也容忍。民進黨視國民黨為敵人,為威脅,為危險的存在,因此根本不管民主的原則,不擇手段地將其打倒。

其次,國民黨不只被民主框住,也被民進黨鼓吹的史觀牽著鼻子走,以致認同茫然、畏首畏尾,失去了建立戰略論述的見識與勇氣。在這個歷史詮釋權的戰場上,國民黨有如潰不成軍,棄甲而逃的戰士。馬英九前總統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也反映在他執政八年期間的言行之上。例如在他任內,以民主綁住自己(就此而言,他是個好總統,但台灣不是一個正常的民主體制),他避談自己是中國人,避談統一,而且他感謝台灣人讓他這個「外人」當選總統,對課綱問題也沒有勇氣觸碰。簡單地說,凡是涉及認同與統獨爭議的,能避則避。也正因為如此,在他任內開啟的兩岸各種交流,都只成為戰術性的作為,而沒有戰略意義,最後甚至變成了負債。最可笑的是,國民黨常常把中華民國憲法掛在嘴上,但依憲法的規定,兩岸就是一個中國,統一就是國家的方向,可是國民黨從上至下都缺少捍衛憲法的勇氣,實際上,國民黨和民進黨一樣,只是把中華民國憲法當成一個偏安的護身符而已。

現在雖然大環境不利於國民黨,但國民黨未來長空或長多,就看國民黨是否能夠突破民進黨的洗腦,以新的思維來調整自己的行動。首先,國民黨必須正面迎戰民進黨所營造的外來政權史觀、壓迫史觀、親日史觀、台獨史觀,這些史觀讓國民黨只能處於挨打的地位。喬治.歐威爾著名的小說《一九八四》中有一句名言:「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這句話說明了歷史詮釋權的重要性。國民黨至少在這一點上,要與民進黨平分秋色,否則又怎麼會有未來。

以三立董事長林崑海為首的海派,最近在民進黨內被戲稱「黨內第一大派」。(郭晉瑋攝)
政黨退出媒體的結果,是民進黨進入媒體。以三立董事長林崑海為首的海派,最近在民進黨內被戲稱「黨內第一大派」。(郭晉瑋攝)

台灣史觀的詮釋

台灣社會仍有不少不贊同民進黨史觀的歷史學者與文化人,但國民黨長期以來對於這些學者非常忽視,所謂智庫也是把精力放在眼前的政策性問題上,對於台灣史的研究並不重視,因此讓綠營幾乎掌握了歷史的創造與詮釋權。國民黨要理直氣壯,就必須有歷史研究做基礎,這是不能少的工作。舉例而言,國民黨在台灣有功有過,威權統治期間的確有不少政治迫害,但台灣能夠免於落入中共的統治之下,並且創造了經濟奇蹟,國民黨的貢獻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其次,國民黨必須認清,既然自己是創建中華民國的政黨,更是中華民國憲法的主導者,兩岸統一就是黨的基因。就像你皮膚上的顏色一樣,是無法掩飾的,更遑論改變。國民黨既然反台獨,就要主張統一。國民黨受民進黨洗腦的影響,過去害怕「統一」兩個字,馬英九也說任內不談統一。然而,馬英九任內可以不和大陸談統一,但做為國民黨主席,不能不對「統一」建構具有未來性、發展性的論述與主張。國民黨實在不必怕「統一」這兩個字,因為台獨只有一種,統一的形式、條件與目標卻有多樣的組合與選擇,換言之,統一有很大的論述空間。國民黨當前的確有各種問題,但仍應發展一套對台灣最有利的統一論述,把統一、民主、和平、發展與時間結合在一起,與民溝通,爭取支持。民進黨是靠台獨、民主、反核,只需簡單的一招半式闖江湖,但國民黨沒有這個條件,只能深化與提昇自己的論述。

在當前政治形勢下,國民黨固然要正視並接受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政治現實,但正視與接受此一現實並不代表拒絕統一,相反的,國民黨應結合此一中華民國台灣化的現實與九二共識,與中共探討並提出兩岸未來的新願景。

或許國民黨擔心如此一來豈不是新黨化,更加速泡沫。這不是國民黨要擔心的問題,國民黨要擔心的是現在已無生機與生氣,如果不能透過理想、論述、願景,把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並等待時機(國際及國內大環境的變化)的到來,否則泡沫化就是遲早的事。想想當年民進黨從黨外到第一次執政,不也是由小變大,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等待。

最後,國民黨必須訓練與培養一群能夠論述溝通與辯論的人才,深入基層,就像打革命一樣,往下扎根,才有可能未來的開花結果。

愈是困頓的時候,愈需要找到正確的戰略觀,也更需要戰略耐心來耕耘,否則即使機會來了,也只能徒呼負負。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遠見華人菁英論壇》,授權轉載(原標題為:國民黨的未來:短空長空或短空長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