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的滋味》餓到啃樹皮、吃人肉!28歲獨立記者揭發烏克蘭大飢荒:一個人對抗蘇聯、英國首相與普立茲獎的故事

2020-05-21 08:10

? 人氣

電影《普立茲記者》(Mr. Jones)中的加雷斯.仲斯(Gareth Jones)(聯影電影)

電影《普立茲記者》(Mr. Jones)中的加雷斯.仲斯(Gareth Jones)(聯影電影)

距今88年前,東歐曾爆發一場災難,至少400萬人坐擁良田卻活活餓死,但蘇聯共產專制政權「正常發揮」,選擇壓制言論、文過飾非, 繼續大手筆挹注莫斯科建設,好讓西方世界對革命大業刮目相看──這一切確實奏效了,直到被一位年僅28歲的獨立記者戳破漫天謊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媒體不畏強權報導事實是近年影壇熱門題材,國家機器與媒體倫理的角力容易激發熱血,清除權力結構的爛疽更是大快人心。然而現實中的「求真」之途,記者通常只能憑藉片段資訊以及發自直覺的疑心,孤身對抗全世界冷眼與威脅,揭露真相後也不會搖身變為英雄。將在6月12日上映的烏克蘭傳記電影《普立茲記者》(Mr. Jones),描寫英國獨立記者仲斯(Gareth Jones)揭穿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之過程,就將這種無邊孤獨刻劃得淋漓盡致。

1932年3月,28歲的仲斯騙過蘇聯官員,偷偷踏上烏克蘭農村。他原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的外交顧問,精通俄語、德語,對蘇聯農業集體化有所研究,為了調查真實情形,假冒首相名義潛入烏克蘭。出發前仲斯已聽聞,蘇聯引以為傲的「五年計劃」農業發展有些不對勁,他仍萬萬沒料到,映入眼簾的是幾近空無一人的農村。

他看著農民在火車上搶食丟掉的橘子皮、餿麵包;牛馬家畜不是被迫殺死就是餓死;更多民眾因為營養不良、貧病交迫死在路邊,人們只能以推車一車車載走屍體;吃人肉的普遍程度讓蘇聯官方不得不公告「食人是違法行為」……。

「我去了好幾個村莊,每一個都有好多人死去。如果現在已有上百萬人瀕臨死亡、如果現在情況已經很嚴重,一個月後又會如何?馬鈴薯的數量已經可以一個個數出來,很多家庭的馬鈴薯都吃完了,餵食家畜的甜菜根也會在6、7、8月前耗光,還有很多家庭連甜菜根也沒了。」

──仲斯報導〈饑荒統治俄羅斯──五年計畫摧毀了麵包供應〉(FAMINE RULES RUSSIA - The 5-year Plan Has Killed the Bread Supply.)

1932年烏克蘭大饑荒,至少400萬烏克蘭人餓死。圖為百姓死於烏克蘭第二大城卡爾可夫街頭。(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32年烏克蘭大饑荒,至少400萬烏克蘭人餓死。圖為百姓死於烏克蘭第二大城卡爾可夫街頭。(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遍地餓殍的烏克蘭,原本是知名的「歐洲糧倉」,但自從1930年代史達林(Joseph Stalin)推動農業集體化開始,許多擅長耕作、擁有豐富經驗的烏克蘭「富農階層」遭集體流放,剩下的農民不擅或不敢耕作,加上環境不佳等因素,終於造成1932年烏克蘭生產率和產量暴跌;蘇聯又以禁止農民佔有糧食、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等糟糕手段逼迫,最終導致烏克蘭、西伯利亞、白羅斯(白俄羅斯)等地區數百萬人死亡,其中高達8成是烏克蘭人。許多國家近年陸續認定,這場人為造成的饑荒符合「種族清洗」。

無奈的是,蘇共當局牢牢監控當時的西方外籍記者,限制他們只能待在首都莫斯科,稍有反對就有性命之憂;當局更利用左派分子嚮往階級革命的心態大灌迷湯,說服他們「顧全大局、犧牲小我」;就連曾以五年計劃系列報導榮獲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莫斯科分部主任杜蘭提(Walter Duranty),都甘於為蘇聯塗脂抹粉,整天在莫斯科過著歌舞昇平的日子;

眼前這位父親激烈顫抖著,對身為共產黨員的兒子大吼:「工人都在餓肚子……工人都病死了,剩下一點點食物又吃不得,這就是你們對偉大俄羅斯幹的好事。」

兒子嘶吼:「看看我們建設的巨大工業,看看最新的拖拉機,看看那座水壩,都是餓肚子換來也值得的建設!」

「是啊,建設!」父親說:「你們把俄羅斯最好的地方都摧毀了,建設有屁用?」

──仲斯報導〈饑荒統治俄羅斯──五年計畫摧毀了麵包供應〉

看過人間煉獄的仲斯,不久後被蘇聯逮捕驅逐,前老闆英國首相也因仲斯冒用其名諱而震怒。但這些阻礙無法讓仲斯忘記所見的一切,他以記者會與第一手報導揭露饑荒浩劫,遭受許多駐俄資深媒體攻訐,毫無意外——最凶狠的撻伐者就是杜蘭提,他明知史達林政策造成災難,仍以自身聲量死命美化蘇共,甚至宣稱「俄羅斯人挨餓,但是沒有饑荒」(RUSSIANS HUNGRY, BUT NOT STARVING)。

幸好,仲斯的震撼照片與文字,終究引發倫敦、紐約、柏林等媒體跟進,儘管無法挽救數百萬性命,至少已讓蘇聯的愚劣政策在歷史上記下一筆。但揭發真相後,仲斯沒有如英雄般凱旋,也沒有流連於都會,反而遠赴日本、滿洲國等地繼續記者的追索生涯。1935年,仲斯在內蒙古遭到「強盜」綁架、槍決,死時距離30歲只差一天。事後有證據顯示,行兇者其實就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KGB的前身)借刀殺人,以報復仲斯實踐專業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報導真相。

英國傳奇記者仲斯(Gareth Jones)(Wikipedia / CC BY-SA 3.0)
英國傳奇記者仲斯(Gareth Jones)(Wikipedia / CC BY-SA 3.0)

奧斯卡提名多次的《普》片導演阿格涅斯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受訪指出,該片主要是向仲斯、也向大饑荒事件致敬。烏克蘭裔美籍編劇亞歷山德拉哈盧帕(Andrea Chalupa),也將祖父曾親眼目睹「推車運屍」的真實記憶融入電影,重現制度殺人的時代悲劇。

導演霍蘭強調,在假新聞盛行的時代,媒體報導如何變得方便,也希望觀眾了解客觀、深入調查真相對於新聞產業的重要性。她也說明,烏克蘭正在努力建立新的民族認同,但歷史帶來的集體創傷需要被釋放出來,也是《普》片之於烏克蘭觀眾的獨特意義。

霍蘭說:「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自己,因為人類善於遺忘,且會諒解政治制度,日後很有可能再度發生這種憾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