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超越災難治國─國際工殤日的省思

2020-04-29 05:20

? 人氣

在這些確診案例中,也指出一項幾乎沒有進展的問題:外籍看護因為不適用勞基法,也沒有勞保,除非失能達一定程度以上或死亡,才能依職災勞工保護法以最低投保薪資取得補助。即使證實因執行職務而遭到感染,也無法獲得充分照顧。而無證移工,明明有勞動事實,更被排除在以上各項法令之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SARS期間,因抗煞而殉職的七位醫護人員和消防人員,最終送入忠烈祠,為大眾尊敬、追思。但當年染疫甚至喪生的外籍看護們,乏人聞問,歷經17年,台灣的職災保護制度仍然在他們身上,留下破口。

另外,台灣政府大力宣傳「國家隊」,從緊急配合成軍的中小企業主,以及協調生產的政府官員們都備受肯定,口罩從此不虞匱乏。2月18日中華新口罩工廠員工,卻因趕工、疲勞而遭機台夾斷手指,對許多人而言,這只是漫長抗疫期間的一件個案,但當國家機器在災難期間高速運轉,就不能忽視勞動階層早已因過勞、低薪疲憊不堪。

20170428-國際工殤日行動。(甘岱民攝)
國際工殤日行動。(資料照,甘岱民攝)

疫情後期的「隱性工殤」

除了過勞、高壓而暴露在職災風險的行業之外,更多勞工正擔心掉入停工、失業、無薪休假而難再復工的處境。名為「自營作業者」,實則長期身陷不穩定就業處境的百萬勞工,以及「減班休息」的無薪假勞工、以及失業勞工,適用紓困者有限,紓困金額不僅無法支撐負擔家計勞工所需,更無法預料下一階段財源是否充足。失去收入、丟掉工作的身心壓力,對於台灣勞動群體的可預見傷害,絕對不亞於新冠肺炎。

此外,執行紓困的第一線公部門人員、繃緊神經抗疫的醫護勞工,原本就因人力不足而過勞,或有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因防疫工作壓力,而有失眠、身心症狀。這些職業病看似不至於失能、死亡,卻可能在勞工為了休息、復健而引發職災認定爭議,引爆勞資衝突,致使勞動者不得不退出職場,演變為專業人力斷層。

當前立法院集中火力通過各項紓困與防疫預算、相關辦法,而使部分法案擱置,可以理解。但工傷協會仍要提醒:蔡英文初次競選總統期間,承諾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勞動部亦一再宣稱,要以這項法案,來有效涵蓋職業災害之預防、補償、重建面向。但自從勞動部於去年底將草案送進行政院以來,就再沒有進度。官方能否從前述經驗中,預見職災保護制度的問題核心,在隱形工傷疫情爆發之前,與職災勞工、工會團體積極對話,促成立法?

超越災難治國

目前立法院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案,將原先已通過的600億元特別預算加碼至2100億元,且可視疫情狀況再追加2100億元,經立院審查預計規模可上看4200億。為了預防疫情蔓延,為了維繫產業運作、勞工生存,你我都會支持提列更多成本,換得度過災難的條件。這正是工傷協會在面對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時,不斷追問職災費率,向政府與企業要求充分勞安成本,若非如此,無法保障隱而不現的慢性工傷、無證移工,更無法以防疫標準來嚴格部署職業安全條件。

在國際工殤日這一天,期待超越災難治國模式,並深刻回顧從SARS到新冠肺炎這17年來,難以數計的無名工殤者,所不斷拋出的嚴肅命題,用防疫規格,看待每一天在經濟戰場上求生存的勞動者,才可能在疫情退去之後迎來穩定就業、平安勞動的環境。

*作者為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成員。本文原刊工殤協會臉書,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