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超越災難治國─國際工殤日的省思

2020-04-29 05:20

? 人氣

圖為2019年4月28日國際工殤日,工傷協會針對職災保險單獨立法,要求官方務實提列預防、補償、重建之雇主保費,幾年來,未獲正面回應。目前勞動部提出草案,費率根本與現行勞保規定沒兩樣(攝影/張榮隆,取自工傷協會臉書粉絲頁)

圖為2019年4月28日國際工殤日,工傷協會針對職災保險單獨立法,要求官方務實提列預防、補償、重建之雇主保費,幾年來,未獲正面回應。目前勞動部提出草案,費率根本與現行勞保規定沒兩樣(攝影/張榮隆,取自工傷協會臉書粉絲頁)

新冠肺炎跨越國界,在各地蔓延,不僅檢驗台灣歷經SARS後的整體醫療、公衛體系,四個月來,隨著官方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確診個案、疫情調查、防疫配備部署、乃至紓困預算政策,也揭露既有的結構性問題──有些因勞動者抗爭而改善,有的長期遭到忽視,再度造成犧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4月28日是國際工殤日,工傷協會歷經多年推動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在SARS前一年終獲頒佈實施,將這個日子正式寫入台灣制度。在如今疫情看似趨緩,社會期盼喘息的一刻,除了向投入防疫的所有勞動者致謝之外,更必須從災難中嚴肅追悼、並正視每一位犧牲者。

用血淚換來的集體勞安意識

回顧2003年SARS事件,4月22日台北市和平醫院爆發集體感染,隨後遽然封院,護理人員在資訊不明、防護訓練及配備不足下,抗議並衝撞封鎖線,社會輿論譁然。多間醫院、診所陸續傳出護理人員離職潮,遭到譴責「陣前叛逃」,不顧大眾利益。直到醫療院所勞工陸續向媒體爆料,暴露口罩、防護衣等勞動安全設備嚴重短缺,從醫師、護理師,到看護、清潔人員人力緊繃,一旦累垮,病患安全也堪慮,更形成防疫破口。自此,大眾開始警覺,自己與這群勞動者之間的利害連結。若非如此,「抗煞勇士」、「白衣天使」的高帽子,就成為政府、資方迴避勞安責任的藉口,消費者/病患也不自覺成為共謀。

17年來,所幸台灣陸續有醫護人員成立全國層級產業工會,個別醫院也組織起企業工會,勞動者以集體面貌,陸續公開發聲。這一次,大眾運輸業、清潔業,也紛紛有工會提出防疫配備需求,如果人人期待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產業運作,勢必得支持各產業提列防疫勞安成本,配足裝備。

但,沒有工會組織支持,缺乏集體協商能力的個別勞工呢?2014年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後,雖然增列第18條勞工退避權,賦予勞工停止作業免於罹災的權力,但當勞工擔心防疫設施不足而有感染之虞,是否能使用退避權?勞動部目前沒有明確宣示立場,甚至訂出疫情期間的退避指標。大多數勞工眼看無薪假、停工人數不斷增加,被迫在失業、染疫中間做選擇,也只能自備口罩上工,能賺一天是一天。

職災保護漏洞,補上了嗎?

從確診人數來看,台灣防疫堪稱國際上的資優生,這是一連串無名勞動者投入建立防疫系統,所換來的成果,四個月來,也發生數起工傷案件。除了外派勞工、台商有多人境外感染,外籍看護、華航貨機機師、長榮空服員、養護機構護理師、社區保全、白牌車司機,乃至近期敦睦艦隊國軍,每個確診案例,都值得我們叩問、檢視勞動現場既有的條件與沉痾:因此,空服員的護目鏡、口罩、防護衣逐一到位,運將們爭取到口罩發配,國軍則直到幾天前終於因31例,被譽為「比酒店的感染風險還高」,而被追究檢討。

在這些確診案例中,也指出一項幾乎沒有進展的問題:外籍看護因為不適用勞基法,也沒有勞保,除非失能達一定程度以上或死亡,才能依職災勞工保護法以最低投保薪資取得補助。即使證實因執行職務而遭到感染,也無法獲得充分照顧。而無證移工,明明有勞動事實,更被排除在以上各項法令之外。

SARS期間,因抗煞而殉職的七位醫護人員和消防人員,最終送入忠烈祠,為大眾尊敬、追思。但當年染疫甚至喪生的外籍看護們,乏人聞問,歷經17年,台灣的職災保護制度仍然在他們身上,留下破口。

另外,台灣政府大力宣傳「國家隊」,從緊急配合成軍的中小企業主,以及協調生產的政府官員們都備受肯定,口罩從此不虞匱乏。2月18日中華新口罩工廠員工,卻因趕工、疲勞而遭機台夾斷手指,對許多人而言,這只是漫長抗疫期間的一件個案,但當國家機器在災難期間高速運轉,就不能忽視勞動階層早已因過勞、低薪疲憊不堪。

20170428-國際工殤日行動。(甘岱民攝)
國際工殤日行動。(資料照,甘岱民攝)

疫情後期的「隱性工殤」

除了過勞、高壓而暴露在職災風險的行業之外,更多勞工正擔心掉入停工、失業、無薪休假而難再復工的處境。名為「自營作業者」,實則長期身陷不穩定就業處境的百萬勞工,以及「減班休息」的無薪假勞工、以及失業勞工,適用紓困者有限,紓困金額不僅無法支撐負擔家計勞工所需,更無法預料下一階段財源是否充足。失去收入、丟掉工作的身心壓力,對於台灣勞動群體的可預見傷害,絕對不亞於新冠肺炎。

此外,執行紓困的第一線公部門人員、繃緊神經抗疫的醫護勞工,原本就因人力不足而過勞,或有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因防疫工作壓力,而有失眠、身心症狀。這些職業病看似不至於失能、死亡,卻可能在勞工為了休息、復健而引發職災認定爭議,引爆勞資衝突,致使勞動者不得不退出職場,演變為專業人力斷層。

當前立法院集中火力通過各項紓困與防疫預算、相關辦法,而使部分法案擱置,可以理解。但工傷協會仍要提醒:蔡英文初次競選總統期間,承諾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勞動部亦一再宣稱,要以這項法案,來有效涵蓋職業災害之預防、補償、重建面向。但自從勞動部於去年底將草案送進行政院以來,就再沒有進度。官方能否從前述經驗中,預見職災保護制度的問題核心,在隱形工傷疫情爆發之前,與職災勞工、工會團體積極對話,促成立法?

超越災難治國

目前立法院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案,將原先已通過的600億元特別預算加碼至2100億元,且可視疫情狀況再追加2100億元,經立院審查預計規模可上看4200億。為了預防疫情蔓延,為了維繫產業運作、勞工生存,你我都會支持提列更多成本,換得度過災難的條件。這正是工傷協會在面對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時,不斷追問職災費率,向政府與企業要求充分勞安成本,若非如此,無法保障隱而不現的慢性工傷、無證移工,更無法以防疫標準來嚴格部署職業安全條件。

在國際工殤日這一天,期待超越災難治國模式,並深刻回顧從SARS到新冠肺炎這17年來,難以數計的無名工殤者,所不斷拋出的嚴肅命題,用防疫規格,看待每一天在經濟戰場上求生存的勞動者,才可能在疫情退去之後迎來穩定就業、平安勞動的環境。

*作者為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成員。本文原刊工殤協會臉書,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