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觀點:朝聞「道」夕可死,那是什麼「道」?

2020-04-19 05:50

? 人氣

孔子在論語里仁篇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但這到底是什麼道?竟然早上聽到,傍晚離開人世都了無所憾。圖為孔子。(pxhere)

孔子在論語里仁篇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但這到底是什麼道?竟然早上聽到,傍晚離開人世都了無所憾。圖為孔子。(pxhere)

肺炎病毒漫漫,生死指顧間事,突然間,「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竟然感覺迫在眉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孔子在論語里仁篇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以前讀的時候,都不求甚解。甚或太年輕,不去追問這是甚麼道? 竟然早上聽到,傍晚離開人世都了無所憾!

這個道,若上網查尋,有點各說各話,孔老夫子自己知道,但卻沒有說清楚。網路上,明倫月刊說這個道是「人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仁道。但說實在,為了這個人道,或仁道,夕死可矣,會不會有點太嚴重?

其實,人這一生,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定有個別的深刻體會,這種體會容或充實人生的經歷,但要提升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能說不上來。

依筆者自己的思索所得,這種道,比較接近於人生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小悟及大悟。悟的情況有所不同,有的是藝術審美之悟,有的是學術突破之悟,有時可能是習武之悟,甚或修行境界之悟!有的人因為這些悟的組合,讓人生意義充滿,但最後是否要「夕死可矣」,那就看個人囉!

筆者這一生,也有一些足堪回憶的小悟,不揣淺陋,就來談談自己的這些經驗!

藝術審美之悟

個人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尤其快雪時晴!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這樣一張短信,一筆為之,酣暢已極!這幾個字,還會因為斷句不同,有不同的解釋。但一直困擾筆者的確是,「快雪時晴」這個題名又是何意?

當年筆者在美國中西部讀書,威斯康辛州麥迪遜校區所在的小城,冬天溫度降到零下二十幾度是常態。有一天,筆者一早從宿舍要到圖書館的閱讀小間,碰到難得一見的暴風雪,鵝毛大的雪花不斷打在臉上,令人寸步難行。沒想到,一進圖書館,進入我的閱讀小間,打開窗戶,竟然看到外面陽光普照。這一下,突然頓悟王羲之書寫快雪時晴的當時心境。

但這種只是審美之悟,因此要「夕死可矣」,萬萬未及此境地!

學術突破之悟

因為在美國主攻的是哲學博士,所以必須進行理論的檢驗。當時為了找到理論,花了好長的時間進行披讀及探索。最後,才在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1986年的評論中,找到情境理論(Situational theory),作為博士論文想檢驗的理論。

找到理論的當時心情,有點像阿基米德洗澡時,找到測量真假黃金皇冠方法的狂喜。當時阿基米德狂喊Eureka,筆者那時的心境真的亦復如是。

尋獲理論的過程,讓我深深體悟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人生三種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但悟了這三種境界,就要「夕死可矣」,恐也未必。

作者認為,王國維的自沉不是被歷史的遺棄,而是其生命以拒絕指認的高貴姿態遺棄了一部可疑的歷史。(YouTube截圖)
作者認為,尋獲理論的過程,讓我深深體悟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人生三種境界。(YouTube截圖)

筆者學習太極拳三十餘年,但前面大半時間,都是著迷於外形,一直處在「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困境中。太極拳的功夫展現,還在於接勁。要能接勁,全身必須能如一張弓,整勁才有可能。可惜一般人練拳,不是過硬,犯了「我不是肉架子,不要掛在我身上」的毛病;要不然就是因為斷勁,全身一節一節都卸掉,接不了別人的勁。

能不能接勁,關鍵在坐胯。能坐胯,上半身與下半身才能合在一起,變成一張弓,才能「蓄勁如張弓,發勁如射箭」。而這個坐胯的關鍵,就是鄭曼青所言「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湧泉有根,胯才能坐,才能將九節鞭串起來。

鄭曼青這句話唸了百變,沒有人點破,幾十年過去一樣沒有著落。筆者是在學中醫的小曾師兄告訴我秘密後,經過不斷地揣摩與練習,最後才上手「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的玄機,也了解汪永泉說「如坐長板凳」的比喻,其實也在告訴習拳者,何謂坐胯的訣竅。

拳論中所言「曲中求直」,也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抽象話語。幾年前,在景美橋下與唐師兄練習時,他一直要我將九大關節鬆開,想像延展的感覺。沒想到意念一鬆,當時手腳雖一節一節都是彎的,但竟將他拔起來!

這一下,我才悟到太極拳練習時,節節鬆開,似斷非斷,等到碰到硬點,一接到腳底,有一條隱形的線被拉直,九節鞭一串起來,就可以打人。其實那是在鬆柔之下的一條意識線,不要來碰我,一碰就打!

吳建東中醫師表示,太極拳可以說是馬步的進階功法,包括髋關節的活動、呼吸對內臟的按摩,這些都是單純蹲馬步做不到的地方。(圖片提供/吳建東中醫師)
作者指出,太極拳的功夫展現,還在於接勁。要能接勁,全身必須能如一張弓,整勁才有可能。(圖片提供/吳建東中醫師)

練太極由外,最後必須向內。丹道內功有些理論,有時會令人大開眼界。例如「太乙金華宗旨」是一本假冒呂洞賓的怪書,但其中有些話語,煉內丹者若能解,入門不難。例如它說,「陰符經云,機在目。黃帝素問云,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天地之光華布滿大千,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大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華上注於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筆者因為有些體會,最近感覺眼睛在練太極拳的角色上,不能被輕忽。

「太乙金華宗旨」又說,「丹書云,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妙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嘗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分之謂也。佛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若能懂這一段要訣,就能體悟丘處機「蟾光日夜照西川,及此便是藥中根」的厲害之處。

但這些理解,只是習武的體悟,雖然讓我進入太極拳堂奧,慢慢讀懂拳論,練到身上,更體會凝神入骨之功,但若說因此「夕死可矣」,我覺得也是萬萬不能。

修行境界之悟

三十歲那一年,筆者因為皮膚癌開刀,胸部的黑色素瘤切掉後,從大腿上切一塊皮移植到胸部開刀的部位。植完皮,必須住院觀察,當時陪我在和平醫院中渡過的就是一部泛黃的金剛經;面對癌症,就死求活的心情,金剛經無疑是我的救贖。

當時醫院中讀金剛經,有些句子,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筏喻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人以音聲求我,以色相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其實似懂非懂,卻硬是在我腦袋中留了下來。

這些句子,隨著人生的歷練日深,加上中年的生死相續經驗,深讀六祖壇經後,才有所體悟。例如懂了慧能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尤其「佛法是不二之法」,才能體會「應無所住」的深意。也才能讀懂禪宗公案,洞山良价問潭州龍山和尚:「和尚見個什麼道理,便住此山?」龍山說:「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其中泥牛入海的真正意涵。

讀大修行人的修行法要,片語隻字,有時令人大開眼界。當時讀六祖壇經,無意中,在註解中讀到黃蘗希運的一句「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頓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其實金剛經中還有一句話,我在上碩專班的課時,常會丟出來讓學生思索一下,那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其實與唐朝禪宗大師德山宣鑑的公案有關。

德山宣鑒,年少出家,因常講金剛經,被稱為周金剛。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其後聽說南禪倡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大喊「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868年),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作者指出,面對癌症,就死求活的心情,金剛經無疑是他的救贖。圖為唐代金剛經。(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於是挑著《金剛經疏鈔》,要到南方挑戰。到澧陽時,看到老婆子賣餅,就休息想吃點心。老婆子問他挑的是甚麼東西,德山說:「青龍疏鈔。」老婆子一聽說是金剛經註解,就說:「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老婆子就問他說金剛經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不曉得你要點那箇心?

這是雙關語,德山自認金剛經專家,但沒想到一被問,竟然被問倒。這時只好去找龍潭信禪師,當他的侍者,希望因此能得悟大道。結果有一晚,龍潭說:「更深何不下去?」德山一出去,馬上又回來說:「外面黑。」於是龍潭點紙燭給德山,德山正要接,龍潭馬上吹熄,德山豁然頓悟。悟後的德山,將青龍疏鈔堆在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遂焚之。

這個故事,有二個公案,一個是要點哪顆心,另一個是龍潭吹熄紙燭,德山悟了甚麼?我自己有答案,但我不告訴學生;反而告訴他們,若悟了,可以來找我。但直至現在,沒有學生來找我。

但其實,我更喜歡德山焚燒青龍疏鈔的豪氣,「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這幾句話,非大修行人說不出!

六祖壇經這本書,對筆者很多刻版認識有很多廓清的作用。例如,筆者以前一直認為,禪定就是一定要打坐才能得定。但慧能偏偏在書中說,「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換句話說,禪非關坐臥,只是那一顆心而已。有了這種認識,才能理解臥輪禪師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慧能回以「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的意涵。慧能的偈語,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好的註解。

對筆者來說,修行的這些體悟,稍能接近「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境界。但話說回來,有此悟境,就有必要「夕死可矣」嗎?

*作者為東方設計大學校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鼎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