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我們該如何書寫家國之痛─兼談《太平輪》

2014-12-07 09:39

? 人氣

電影《太平輪》在兩岸上映。(劇照)

電影《太平輪》在兩岸上映。(劇照)

吳宇森的電影《太平輪》上映,他說這是自己一生中最滿意的作品。據說,影片以太平輪事件為背景,由三段愛情故事組成,雲集了眾多明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當然不認為吳宇森應該拍一部「太平輪事件」的嚴謹紀錄片,也不認為類似《泰坦尼克號》的愛情大戲會有什麼不好。至於片花和娛樂新聞中標榜的炫目特技效果,大量消耗爆米花、眼淚和人們的關注,亦是可期。但從過往經驗來看,純粹的愛情和消費主義會消解甚至利用家國之痛,幾乎是一種必然。而太平輪事件與泰坦尼克號事件的最大不同,恰恰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次船難,更是一場家國淪陷大背景下的悲劇,它也沒有紙醉金迷的銷金之樂,只有倉惶逃難和戰火紛飛,船上的人甚至來不及邂逅,更來不及談上一次戀愛。也正因此,這一切很難用愛情詮釋,哪怕愛情只是個引線。

(電影《太平輪》劇照)

1949年1月27日,也就是那年除夕前夜,太平輪搭載近千人(有票乘客508人,船員124名,無票者約300人),另載有沉重貨物,駛向台灣,因超載、夜間航行未開航行燈,在舟山群島海域被撞沉,近千人罹難。

這並不是太平輪第一次往返於上海和台灣基隆港之間。這艘中聯輪船公司的豪華貨輪,排水量2489噸,在國共內戰後期頻繁往返於大陸和台灣。眾多難民不惜靠金條或關係弄到船票,舉家赴台。在太平輪事件的死難者之中不乏名流,如國立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等人。如今我們熟悉的某些名人,亦與這場悲劇相關,甚至有著切膚之痛,如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的父親、前香港首富龔如心的父親都死於這場船難,而事後因無法承擔賠償壓力而結束營運的中聯輪船公司,其經營者之一蔡天鐸的兒子是主持人蔡康永。

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場悲劇一度並不為大陸人所熟知。至於台灣,自1951年在基隆立起于右任題字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後,相關的文學作品不少,但系統記錄卻始終缺失。

記憶需要尋找,也需要與時間賽跑。2004年4月,台灣民進黨族群事務部與鳳凰衛視合作籌拍「尋找太平輪」紀錄片。2009年,張典婉根據紀錄片的素材,寫下了《太平輪1949》。

坦白說,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頗令我失望。相比同時期的《巨流河》,它的文字不僅僅欠動人,甚至還不乏病句。它也沒有《巨流河》的情懷,僅僅是按部就班的尋訪和敘事,大量雷同的段落暴露了作者的底蘊不足,起承轉合間看不出多少動人之處。即使是未刪節的台版,也缺少打動我的力量。它的暢銷多少有些「題材為王」的意味,大時代的離散往事本就不該缺少記錄者,何況是一段被海峽隔開的家國往事?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對它選擇了包容,堅持將之讀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