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心靈孤兒 留守兒童與小留學生

2014-12-06 14:37

? 人氣

中國的留守兒童數以千萬計,是社會中極為弱勢的一群。(取自網路)

中國的留守兒童數以千萬計,是社會中極為弱勢的一群。(取自網路)

中國推行一胎化政策(現已漸放寬,可單獨二孩),每個小孩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不論家中貧富,家長絕對全力以赴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有錢者,孩童早至中小學即被規劃送出國讀書,年紀輕輕離家待在海外;貧困者多集中在內陸地區,父母為賺錢養家離鄉打工,成了長住城市中的農民工,小孩則成了鄉村的「留守兒童」,見上父母一面成了月月盼、年年盼的難事。新時代下,兩種社會階級的孩子是否交集出了共同身分-「心靈的孤兒」,值得社會多方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留學生:好與壞 表現兩極

今年11月,胡潤研究院發佈《2014海外教育特別報告》,內容指出從1978年到2013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305.86萬人。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41.39萬人,成為美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最大的留學生群體。

中國富二代在外國受教育可概為初中、高中學生,以及接受大學或研究所教育,兩相比較,前者學生比較容易出現「問題」,引起陸媒報導與討論此「留學群體」的心理狀態。據陸媒分析,問題包含家長提供優渥的生活費,留學生在外花費奢侈;提供金錢之外疏於對在外子女的管教,產生生活紀律不良或犯罪;禮貌不夠;自我中心,較少顧及他人感受等問題。

這些問題不能一筆概括所有留學生。台灣培靈關西醫院院長、光輝生命醫學董事長李光輝醫師介紹,自己曾是在英國攻讀學位的留學生,據他觀察,亞洲海外留學生可以二分為兩類:一是成熟、自主、控管能力佳;二是抗壓性不足、情緒管理不佳、無法面對課業壓力而逃避學習等等。其中,中留學生(12~18歲),又比大學生、研究生更容易出現無法面對壓力的情形,比例佔中留學生的1/3左右,大部分的表現仍屬中等以上或是良好。

至於家長對孩子的「金錢支助」行為,李醫師也補充三點,其一是種「補償心理」,彌補無法長期陪伴的缺憾;其次是家長自己的「自我證明」心態,想透過「物質層面」來表示,自己其實夠資格給孩子過優渥的生活;再者則有「卸責」意涵,在提供完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與生活品質後,孩子後續表現無論好壞,做家長的都已「盡力了」。

「留守兒童」的貧瘠親情

關注中國社會底層的「留守兒童」,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

留守兒童是與農民工相連的一個特殊問題。農民工離鄉進城打工,因二元戶籍的限制無法享受當地人的同等社會資源、薪資低、工時長等問題,沒有辦法帶著小孩一起進城,孩子便「留守」鄉下與親戚同住,甚至有的得獨自生活。

陸媒分析,留守兒童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情感上缺少父母健全的關愛和溝通,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持,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需要有管道傾訴與親人安慰卻求之無門。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學校教育中,教師普遍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而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引起教師的重視,往往以透過「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有的教師甚至採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李醫師分析,孩童在6歲以前,是由父母養育、隔代教養或是奶媽照顧,影響比較不大;但到6歲以後,孩子的抽象概念和倫理觀念慢慢形塑,會開始辨識誰是「父母」。李醫師建議,要託人代為照顧孩子,最好還是在3、4歲左右就將孩子接回身邊,或至少要常與孩子接觸,讓他們認知到有「父母」的關愛。

李醫師認為,孩子後續的行為表現,不能單以家庭中是雙親教育、單親、隔代、或孤兒來評量,還是要綜合看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家庭教育只是諸多影響因素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