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獅子山下,終究意難平

2014-11-24 11:11

? 人氣

那場節目,我恰恰坐在電視前,當時只覺好笑。可多年後,我仍時常在各種回憶文章裡見到這故事,忍不住心有慼慼。其實黃霑此言,看似疏狂,實則動情。當年與早早退出舞台、專心相夫教子的華娃離婚,戀上林燕妮,便已是離經叛道,引來非議。但才子之情向來複雜,並非只有「專」與「不專」的兩極,「不專」與「不愛」似乎也難劃等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黃霑的種種成就和真性情,必須有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作為土壤。離開這個土壤,黃霑就不再是黃霑,也很難成功。在他身上有著太多偶然的元素,幸或不幸。如果1949年時,他未能舉家離開廣州移居香港,那麼,他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紅衛兵,在舉國狂熱中被激發出人性中惡的一面。當然,他也有可能像倪匡那樣,五十年代到內蒙古墾荒,因一點小事就被打為反革命,然後從內蒙古逃走,一路偽造公章至粵,最後偷渡香港。但倪匡這樣的傳奇經歷,複製的幾率很低。

他也有可能通過六十年代的大逃港來到香港,但這樣的話,他就將失去在喇沙中學和港大讀書的經歷,任由內地當時的極左教育侵襲一生。如果他身處的不是經濟騰飛期的香港,而是九十年代乃至21世紀的香港,他也很難在情歌大潮下獲得認同。

更重要的是,他身處的那個香港,階級固化尚未形成,百業待興,草根暴富或成名的神話層出不窮,只有你有智慧,有雙手,肯堅持,就有成功的機會,起碼,也有吃飯的機會。正統觀念似無用武之地,個人英雄主義情結愈發深入人心。文化領域同樣如此,那一代香港文人往往蔑視世俗,希望以叛逆的或者「不文」的姿態迎合通過個人奮鬥實現的香港經濟奇蹟,讓所有正統思維(如「集體主義」)無所遁形。倪匡、黃霑和蔡瀾這三大名嘴的招牌節目「今夜不設防」,不設防的何止是黃色笑話?

(葉麗儀演唱《上海灘》。)

年少時的經歷,親眼目睹時代更迭,也是黃霑一生隱痛。《上海灘》多少有些家國之痛,至於那些武俠劇主題曲,更有情意結在。他曾籌拍《調景嶺風雲》,可惜計畫受挫。這是一個極具政治色彩的地方,大批不願遷台的國民黨殘部在此居住,早年僅有鐵皮棚,後來形成特區,住民守望相助,頗有自治色彩。馬英九在此出生,兩歲時隨家人遷台。曾與劉德華合作《神雕俠侶》的「小龍女」陳玉蓮,還有一度豔壓香港的溫碧霞,都是調景嶺出身。黃霑的父親也曾是國軍一員,那家國矛盾早已深印其心。

相比之下,對港人影響最大的《獅子山下》,反倒不能代表黃霑的人生。黃霑自己都曾說,這首歌是首行貨,絕非用心佳作。可當初的系列劇《獅子山下》,講述七十年代香港的底層生活,鐵皮棚和公屋裡的點點滴滴,就此因緣際會,觸動港人。在這個移民城市裡,從大陸漂泊而來的逃難者佔了大多數,他們思鄉,又想以香港為中轉遠渡重洋,但往往有家難返,又無力前行,更多人進退兩難,困居香港,久而久之成了港人,不得不為腳下土地打拚。

(羅文演唱《獅子山下》。)

於是,才有「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才有「不朽香江名句」的期待。當年梁錦松引用此歌,期盼港人同舟共濟,抵禦經濟困難,黃霑於「SARS」期間籌辦《獅子山下》群星演唱會,都是港人的獅子山下情意結。

只是,彼時的獅子山下,全不同於後來的獅子山下,那個如火時代早已逝去。早年港人有家難歸,又無從放洋的進退兩難,陰差陽錯造就了經濟神話,可到了後來,仍是兩難,卻已無經濟神話可堪慰藉。獅子山下,終究意難平。

(再聽一次黃霑在2003年獅子山下演唱會獻唱的《滄海一聲笑》。)

*作者為專欄作家。(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代金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