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陸上的國民黨軍事殘部:《意外的國度》選摘(3)

2017-03-31 05:50

? 人氣

950年初,播遷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還面臨一項挑戰,即該如何妥善處置於國共內戰失利的殘兵敗將。圖為蔣介石晚年。(時報出版提供)

950年初,播遷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還面臨一項挑戰,即該如何妥善處置於國共內戰失利的殘兵敗將。圖為蔣介石晚年。(時報出版提供)

1950年初,播遷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還面臨一項挑戰,即該如何妥善處置於國共內戰失利的殘兵敗將。當時胡宗南部隊所轄兩個師,共3萬餘兵力,仍據守川康邊界的一小片領土,艱困地抵禦著不斷進逼的28萬共軍部隊。同時,在滇緬交界,仍有一批國民黨游擊部隊,正奮力守護著一塊反共基地。蔣介石倉促離開成都之後,胡宗南在西昌設立行營,欲將川康地區打造為一個可持久作戰的反共游擊地。為了強化西昌的防禦,蔣介石打算利用滇南國民黨游擊隊所控制的蒙自地區,作為後勤補給的轉運站,具體行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包括第1批5萬加侖的燃料與其他物資裝備,從海南島經由蒙自轉運到西昌,台北同時也利用陳納德所運作的民航空運大隊,自蒙自運出當地所出產的錫礦砂並外銷牟利,作為支應國軍部隊在大陸西南地區的軍事開銷。蔣介石為了表明捍衛西昌到底的決心,還派蔣經國與其他高階將領冒險前往視察,同時擬具各種可行的防禦策略,設法持久守住川、康、滇交界處的國民黨控制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中國大陸偏遠的西南一隅維持國民黨駐軍,本非易事,而這最後的反共努力終歸於徒勞。儘管補給和後勤支援極為困難,西昌據點仍奇蹟似地堅守了3個月之久,西昌胡宗南殘部的表現,可圈可點,只不過到了1950年3月底,該部已精疲力竭。當胡部在遭受共軍包圍而不得不棄守西昌行營時,胡宗南指示下屬往南撤入滇西境內,與李彌將軍所統領的當地游擊部隊會合。李彌這位忠貞的國軍將領,於盧漢起義後拒絕加入中共,率部一路南撤,奮力抵抗變節投共的雲南省政府。大多數胡宗南部隊於穿過康滇邊界途中遭解放軍殲滅,最後僅剩約4百名倖存者,順利撤入緬甸北部,後來與李彌來自雲南的2000殘部會師。李彌在緬甸的非正規軍,日後逐步演變成為一股台北無法完全掌控的流亡武裝勢力,並在數年後成為東亞冷戰戰場上的一個熱點。

除了緬甸之外,另有部分國軍部隊逃入越南1949年11月間,白崇禧部隊大部分在兩廣境內遭到殲滅,僅有黃杰將軍所統領總數約3萬人的兵團倖免於難,撤到廣西、越南交界,與法越殖民當局一番交涉之後,這支國軍被允許在繳械之後進入越南境內,不久後由越北邊境轉移至海防附近的下龍灣沿岸留置。李彌麾下另一批4千5百名國軍部隊,於1950年1月底、經歷共軍追擊後也進入越南境內,同樣遭到法國殖民當局繳械與拘留的命運。

在得知國軍部隊即將跨越國境進入中南半島時,毛澤東非常火大。11月29日,周恩來警告法越殖民政府,若膽敢向國軍部隊提供庇護,後果將由其自行承擔。法國人對於中國共產黨的警告,膽戰心驚,他們在中越邊界僅有一、兩個連的薄弱駐軍,而周恩來的強烈警告,則有廣西境內5萬餘解放軍作為支撐。北京的警告,讓法國人大為不安,甚至一度考慮將拘留的國軍殘部送回中國大陸。1950年夏天,國軍入越部隊被遷移到越南最南端外的富國島,等待遣返,而來自雲南近5千名士兵,則被遷置於金蘭灣。經過2年的艱困歲月,直到1953年夏天,這些遭到繳械的國軍部隊,才被送往台灣。

毛澤東(中)和周恩來(左)及林彪(右)(AP)
在得知國軍部隊即將跨越國境進入中南半島時,毛澤東非常火大。11月29日,周恩來警告法越殖民政府,若膽敢向國軍部隊提供庇護,後果將由其自行承擔。圖為毛澤東(中)和周恩來(左)及林彪(右)。(AP)

1949年後這兩股流亡緬甸、越南的國軍殘部,處境雖然悲慘,卻仍具有相當大的象徵性意涵。對於撤往台灣的蔣介石與中華民國政府來說,只要在亞洲大陸上仍存在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即意味著其依然具有反攻大陸的一線希望。當黃杰的舊部甫落腳於海防附近不久,當時在台灣的白崇禧即建議蔣介石,應著手將這批流亡異鄉的部隊改組為志願軍,與越南保大政權攜手對抗越共分子,黃杰將軍甚至不死心,認為也許未來終有一天,流亡異域的國軍部隊能夠重回到中國西南。1950年4月,被蔣介石任命為雲南省主席的李彌將軍,提議於滇緬、滇越交界處各設立兩個作戰基地,並且在曼谷與西貢成立兩個聯絡處,以利其在滇緬邊境的反共大業,他並敦促台北為此事應立即與泰國與越南兩國政府展開談判。台北外交部考量到當時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外交處境,不願再添額外麻煩,故未照辦。儘管如此,外交部仍建議其在台灣位於曼谷與西貢現存使領館的掩護下,於內部成立祕密單位,負責此方面業務。這兩股流亡海外的國軍殘部,在韓戰爆發之後,成為台北與華府之間外交上的燙手山芋。

如前所述,對台北而言,如何妥善處理海南島上的國民黨當局,是另一個令人頭痛的議題。1950年3月初,白崇禧請求蔣介石金援當時倖存於其故鄉廣西省境內山區、正與共軍短兵相接的9萬名桂系舊部,蔣介石心不甘情不願地口頭允諾,將透過海南島當局每月支付此一仍留在廣西境內的白崇禧殘部10萬銀圓,然而考量到台灣的財政已出現巨大危機,蔣也了解到,和非嫡系國軍部隊進行財政上的切割,實已刻不容緩。

美駐台北大使館一份機密報告曾指出,1950年初,國民黨政府每個月的軍事預算,總共是3千8百53萬銀圓,其中撥予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轄區(包括台灣、海南、舟山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其他島嶼)的預算為2千6百71萬銀圓。播遷台北的中央政府為了維持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需支付1千1百99萬銀圓,剩下的1千4百72萬銀圓(約4千2百萬新台幣)則由台灣省政府籌支1949年時的台灣省政府,其稅收根本不足以支應自身的運作開銷,況且此時,吳國楨每月所能籌到的軍事經費,不超過1千零64萬銀圓,故省政府若不動用通膨措施,將很難籌措到這筆每個月必須固定支出的款項。據吳國楨底下幹練的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所述,1950年二月間,蔣介石從上海運來的黃金儲備估計有85萬盎司,其中的20萬盎司花在每月的軍事開銷之上。到了3月底,蔣對於台灣黃金儲備的迅速消耗大感憂心,下令每月的軍事開銷不得超過2千3百萬銀圓,此一額度比起1950年初所制訂的3千8百53萬銀圓上限,已降低許多。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配圖。柯克(前排右)與孫立人(前排中)在南台灣某軍事基地,約1950 年。(胡佛檔案館提供)
以「私人顧問」身分前來台灣,協助防衛台灣、鞏固國民黨政府的柯克,在中華民國處境最凶險的關鍵時刻,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蔣介石對於國防與安全政策的制訂與執行。圖為柯克(前排右)與孫立人(前排中)在南台灣某軍事基地,約1950 年。(胡佛檔案館提供)

鑒於國民黨政府惡劣的財政狀況,海南行政長官陳濟棠與海南防衛司令薛岳,本擬於3月上旬連袂飛往台北向蔣介石爭取更多援助,然蔣以海南島軍事吃緊,說服他們打消台灣之行,並改派其經濟部次長到海口進行交涉。同時,陳濟棠所轄之駐海南島第32軍,因取得糧食與後勤支援益加困難,有意撤往台灣,此議再度遭到蔣介石斷然回絕。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到了4月上旬時,蔣介石對於國軍能否守住海南,已愈來愈不在意,這不禁讓美國駐台北大使館武官巴大維(David Barrett)上校認定,美方任何花費在防衛海南島的金援,不久後必將全數浪費,一滴不剩,以「金錢換取時間」的策略根本行不通。蔣介石此時所亟需的是,為了能夠早日主動放棄海南島,而找到一個可以被各方接受的時程表與正當理由,以免進一步傷害台北國民黨政府每況愈下的國內外威信、財政負擔與民心士氣。最後,他在美國退休海軍上將柯克(Charles M. Cooke)的建議下,找到撤守的時間點。以「私人顧問」身分前來台灣,協助防衛台灣、鞏固國民黨政府的柯克,從而在中華民國處境最凶險的關鍵時刻,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蔣介石對於國防與安全政策的制訂與執行。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所著《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遠足文化)。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所著《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遠足文化)。

*作者為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教授,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足文化《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