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酬者》書摘(1):沒有富爸爸 窮者恆窮─導讀

2014-11-06 02:55

? 人氣

學者研究發現各國社會階級的流動不如一般人所想的快速,有富爸爸者還是占盡便宜。

學者研究發現各國社會階級的流動不如一般人所想的快速,有富爸爸者還是占盡便宜。

經濟史學家葛瑞里・克拉克在其2009年的作品《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A Farewell to Alms)中,提出了一個雙元歷史規律論的觀點:人類的經濟生活一直處於人口學上的「馬爾薩斯陷阱」中,這種人口膨脹因戰爭、疫病與飢荒等因素的自然限縮情況,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後才被打破,從而使得全球的人口與經濟結構出現了「具有現代性」的變化。延續這種歷史循環觀,並運用來自各式各樣家族史的資料,克拉克的新著《父酬者》(The Son also Rises)則給了一個恐怕要令當代人感到沮喪的說法:要從窮爸爸的陰影中翻身,得耗盡數個世代的努力甚至是好運才有可能;但那些生在富爸爸庇蔭下的子孫,卻能不費吹灰之力的保有經濟上的優勢。原本在《告別施捨》中一絲轉機的光點,在《父酬者》似乎變得更加黯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本書中,克拉克基本上還是以相當比較經濟史的方法,把人類的歷史以工業革命為界,區分為兩個循環結構,並把人口增長設定為貫穿其間的要素。只是在《父酬者》中,作者將焦點從經濟或產業結構與人口變化的互動關係上,轉移到了推動經濟成長的人口要素與內質本身,並以特定家族的變化為觀察點,提出儘管經濟結構、社會思潮與政治板塊在過去六、七百年都出現過劇烈變化,但經濟上「富者愈富、貧者難富」的說法依然未減,也因此造成社會階級流動與相關的不平等現象,並未因社會或政治變革而有所改善。這種財富世代因襲且不受外在社會、政治因素變動的現象,並非僅發生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西歐大陸,也對於那些後進國如中國、日本等地,有著一體適用的解釋力。這套「富者愈富、貧者難富」的說法,不僅僅適用於時間軸上的歷史比較、空間軸上的區域或國家對照,也同樣在個別社會內部中得到印證。不論是社會與人口同質性極高的中國與當代日本,抑或號稱民族大熔爐、高度異質化的美國社會,都同樣沒能跳脫出這個定律。只是對於這樣的看法,《父酬者》這本書似乎給台灣讀者,尤其是那些深受太陽花運動與巢運,這般呼籲社會平等的改革運動激動的讀者們,當頭潑了一桶冰水。

克拉克的說法和許多人的理解不同,過去社會學家認為人口流動是可以在兩、三個世代裡完成的,以北歐為例,過去三百年間的社會階級流動率就接近25%。然而,克拉克卻認為這是採樣過少的結果,一旦時間軸拉長兩倍以上,就不難發現這些社會流動現象其實遠低於當前的估計,北歐的社會流動率可能遠低於20%。而在追蹤歷史家族資料後,克拉克斷言,出身(birth)比起所得和教育程度,對於某個人或家族的社會階級流動性具有五成以上的影響力。立足於「出身為大」的認知上,作者倒也提出了一個擺脫貧困、向上移動的可能性——跨階級的通婚關係。只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與社經地位高尚家庭的出身者,才有可能因為婚姻的緣故,協助他們出身較低的配偶及其家族,緩慢地提升他們的社會階級與相應之經濟地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