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明亮的地方》選刊(3):勇士當為義鬥爭

2014-09-11 05:23

? 人氣

中國流亡作家新著《在那明亮的地方》書為台灣民主地圖,特別走訪在彰化的和紀念館。(時報出版提供)

中國流亡作家新著《在那明亮的地方》書為台灣民主地圖,特別走訪在彰化的和紀念館。(時報出版提供)

醫術精湛的醫師、筆力千鈞的文化啟蒙者、振臂高呼的政治活動家三種身分融為一體,是台灣文化史和政治史中特有的現象。蔣渭水如此,賴和亦如此;二二八時期如此,黨外運動時代亦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日治時代和白色恐怖時代,父母希望孩子學醫、學工,一定不要學人文社會科系。前者畢業後有安穩的工作、豐厚的收入,而後者往往會遭致「禍從口出」的危險。於是,很多優秀的人才成了醫師。但是,有良心和正義感的醫師,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會情不自禁地參與文化和社會活動。因此,災難照樣會降臨。

消逝的醫館與會治病的墓草

要了解台灣文學史,賴和紀念館是一個必到之處。當年,位於彰化鬧市區的賴和醫館,與住宅前後相連,大大方便了賴和的坐診。這個聚居在一起的龐大家族,全靠作為長子的賴和看診的收入來維持。

遺憾的是,在上個世紀的城市道路拓寬工程中,缺乏歷史感的彰化地方官員悍然拆除了頗具歷史意義的賴和醫館。此後,一九九四年創設賴和紀念館,雖然由賴和的家人捐出一棟大樓的二樓,卻已很難再現賴和在日治時代的生活狀貌了。

我如約來到賴和紀念館,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親自為我導覽。她告訴我,賴和紀念館長期陳列賴和的手稿、藏書、字畫、個人生活用具、相片等文獻資料及相關遺物,無一不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一頁。

( 賴和紀念館擺置當年賴和使用的醫療用具/時報出版提供)

我特別注意到,在展出的賴和的日用品中,有賴和當時使用的醫療用具,以及印章、沾水筆的筆架等。從賴和留下來的醫療器具可以得知,當時開業醫師的工作繁雜、範圍廣泛。當時的分科並不像現今這樣細密,牙科的工具、小外科的手術器具如手術刀等、婦產科的一些工具,賴和都有準備。

賴和工作極為勤奮,每天早上五點即起床,先處理需要出診的案例。一位名叫陳龍的人力車夫早已待命,他正好是賴和的鄰居,長期受賴和之僱用。兩人情同家人,路上常常一起吃便餐。

上午十一點左右,賴和回到醫館,繼續處理那些上門看病的病人,一直忙到深夜十二點。他平均每天要看超過一百位的病人。

賴和自己卻有多名子女先後夭折,「良醫之子多死於病」,這是其一生揮之不去的哀傷。也許是基於自身的痛苦經歷,「術起民疲」的賴和,特別憐憫那些貧窮的病患,讓他們賒欠醫藥費,甚至到歲末便將帳單燒掉,平日行醫所得也多用於救濟貧苦民眾,彰化人尊稱其為「彰化媽祖」、「和仔仙」。

賴和去世後,彰化人傳說,其墓地的青草可治百病。人們蜂擁而至,摘取此處的青草。這雖然是一種迷信,但顯示了當地人對賴和的無比尊崇。

周馥儀告訴我,有一年,賴和基金會發起為賴和掃墓的活動,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一定要報名參加。大家擔心老人走不了那麼遠的路,勸他不必參加。但這位老人說,他小時候身上長了惡瘡,久治無效。媽媽聽說賴和醫術高超,遂帶孩子去找賴和看診。賴和親自用嘴為其吸出膿水,敷上膏藥。後來,他果然痊癒了。七十多年之後,這位被賴和救了性命的病人,一定要去向恩人致敬。

契訶夫、魯迅與賴和:亦醫亦文的人生

彰化詩人楊守愚說過,「賴和是台灣的魯迅」。這句話常常被引用。文學史家陳芳明在《台灣文學史》中指出:「賴和是台灣文學史上第一位成就非凡的作家,也是第一位極其深刻而細緻地探索現代化過程中台灣社會苦悶的知識分子。」在世界文學史的範疇內,人們喜歡將賴和與俄國的契訶夫、中國的魯迅等人相提並論。其實,就醫術之高超而論,契訶夫與魯迅都比不上賴和。

台灣評論家楊憲勳在《魯迅豈能跟賴和比》一文中,提出「從文何須棄醫」的看法,稱讚賴和不僅救人靈魂,亦救人身體。

從事文藝運動,喚醒殖民地處境下的同胞,必然與總督府產生衝突。賴和先後兩度入獄,出獄後寫下了「勇士當為義鬥爭」的誓言。

此前,賴和對是否投入文化和社會運動一度猶豫過。有了牢獄之災的經驗,反倒讓他下定決心:不僅要當醫生,更要介入社會改革和文化啟蒙的事業。正如他在《南國哀歌》中所說:「兄弟們來!來!捨此一身和他一拚,我們處在這樣環境,只是偷生有什麼用,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也須為著子孫鬥爭。」

我很感興趣的一部分展品,是賴和生前的藏書。看一個人究竟是何等人,從他喜歡讀什麼書上便可見一斑。在當年的賴和醫館裡,一樓是診所,二樓是書房。彰化多水災,賴和將書房設置在二樓,可見其對藏書的愛惜。

賴和的很多藏書,是從日本、中國採購的。由賴和閱讀的範圍,可看出當時台灣文化界的人士,透過日本吸收歐美、俄國的先進的思想、文化。賴和還委託在中國求學的弟弟,從上海、北京訂購大量的書籍,海運回台灣。

總督府方面視賴和為眼中釘,但對在民間享有崇高聲望的賴和不敢輕取妄動。賴和於一九四三年病逝,沒有親身經歷台灣由日治轉入國民政府統治的劇變。如果賴和多活四年時間,是否會成為二二八屠殺的犧牲者?

一九五一年,賴和以「抗日烈士」之身分入祀忠烈祠。一九五八年,有人密報賴和是「台共」。經過查證,雖然台共的身分排除了,但當局認為賴和」屬於「左派」,將其牌位撤出忠烈祠。一九八四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認為,賴和是傾向中華民國的抗日烈士,將其恢復入祀忠烈祠。此一波三折,足以顯示賴和與任何強權都無法「兼容」。

其實,區區忠烈祠,豈是賴和所追求的人生目標?

*作者為知名作家(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時報出版)。全書選擇二十五處推動台灣民主的重要景點,也是作者首度嘗試將深度遊記、人物訪談、新聞報導與政治評論共冶於一爐的文體,這是作者個人台灣自由行的地圖,也是台灣人共同的民主地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