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不在了》(4):我們的時代

2014-08-09 05:53

? 人氣

去年我於台大授課時,曾問國企系學生,支持翁山蘇姬的請舉手;當然全班舉手。支持緬甸開放的人,還是全班舉手。接著我告訴他們,緬甸的民主化與政經改革代表當地豐沛的勞動力釋出,約三千五百萬緬甸人將加入廉價勞動市場;緬甸人均GDP僅914.9美元(2013年),換算成時薪等於越南工資的一半,中國大陸工人薪資的四分之一。而按照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全世界尚有約十三億勞動人口尚未整合於全球化勞動市場。說完了,我再問學生:「你們還支持翁山蘇姬嗎?」全班約三百多個學生哄堂大笑,然後可愛的說:「還是要支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今出現於亞洲社會所謂「年輕人疏離」的現象,對美國社會學家一點也不稀奇。上世紀八〇年代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早已陸續出現此現象,OECD秘書長Invensting一九八三年即相當憂慮「年輕人大量失業」「可能會造成其與社會有經驗者日漸疏離」「世界逐漸分裂成他們和我們」,而所謂「他們」指的便是美國工廠外移後,工作保障及經驗皆不足的年輕世代。Sting的結語:「這樣一個社會,當中一定會有某種危險存在。」

OECD秘書長的憂慮,最終並未全然釀成危機;很大的原因來自於網路科技的創新。它不只解決了八〇年代美國青年的徬徨,也使比爾蓋茲、賈伯斯一一馳騁商場;但是底特律工人、底層服務業及製造業工人可沒那麼幸運,他們的窘境,自1980至今,始終沒有解決。根據統計1970至1980,美國長途電話通話次數增加三倍,接線生却銳減40%;到了2000年幾乎銳減80%。發達國家的工人人數不斷縮減,而且隨著全球新興勞動市場崛起,速度愈演愈劇烈。

焦距轉回亞洲,當全球化把主要的目光一度轉向亞洲時,我們也同時複製了美國戰後「黃金年代」對美好假相的錯誤認知,我們誤以為「一切就會如此美妙下去」,年年「自動加薪」理所當然。我們是時代的男主角女主角…只要我們夠努力。

全球化的結果,固然帶來世界經濟不斷的擴張,但同時貧富差距及不同國度的勞工被拋棄也在同一時間以加速度進行。曾經風光的不再;以為美好,空留回憶。日子如流沙,一點一滴逝去。不服氣的人們,製造騷亂,無論號稱的「革命」成功與否,一切都會回復到原始:那台從來不會停轉的殘酷資本主義輾紙機。

就是這樣了。

呼嘯之後,世界靜寂了。周遭的喧鬧總會散去,但關於「全球化」的故事,不論發生多少事件,它只會暫時放緩腳步,不會結束。有什麼事情發生過嗎?什麼尖銳聲音喊叫過嗎?連發動革命的人,都已學會了「淡化」。我們改變不了全球化的軌跡,世界各國政府皆俯首稱臣;愈憤怒的,反而愈走不遠。不如面對這場「物競天擇」的規律,找回強壯自己的肩膀吧。

在春夏之交的暴雨中,過往的美好,今日的蒼茫,都會被洗刷乾淨。全球化或許留給許多國家的政治地層巨大的裂痕甚至移動,但尋找答案的方法是把自己從單一一個小點中抽離出來,嘗試從歷史脈絡中理解發生於我們當代的現象,並正確的提出改革方案。可悲的是多數國家反而出現回頭擁抱「舊政治」的現象,尤其擁抱排他性的「認同政治」「民族主義」,並以民粹性質的社會運動煽動渲染,同時敵視外來移民,或攻擊其他崛起的經濟體…這種憤怒,在我們的時代只會形成更大的灰白與空茫。

*作者為知名電視廣播主持人。本文為作者新作《樹,不在了》(時報出版)書摘(本系列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