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走出捷運殺人事件迷宮

2014-05-25 09:54

? 人氣

台北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後,民眾在江子翠車站獻花,整個社會都需要走出這座巨大的傷痛迷宮。(余志偉攝)

台北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後,民眾在江子翠車站獻花,整個社會都需要走出這座巨大的傷痛迷宮。(余志偉攝)

大二學生在三節捷運車廂中隨機砍殺乘客,因為前所未見,導致不少民眾內心浮動著層層疑惑,彷彿一群人像走進了迷宮,紛紛尋找出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一個人迷路時,內心必定恐慌,而在恐慌之際,批判與譴責卻已經開始了,不給這個傷痛的社會一點喘息的空間。

除了案情本身之外,最迅速產生的爭論是廢死與否,然後是學運影響,再來是責備媒體報導,各種聲音都在栽贓或在撇清,此刻都未免有點超前,偏離了主題。

當然也有另一種聲音呼籲大家不要恐懼,勇敢搭捷運,更有舉外國例子來教導大家學習包容療傷。

好吧,就學習包容吧,但首先需要包容眾人在迷宮中找出口的恐慌,如果連恐慌都要被恥笑,這個社會也未免太不講人情,在事件背後的原因完全不清楚之前,誰能不恐慌,不迷惑?

我是重度使用捷運的市民之一,慘案發生前兩天正好在江子翠站下車,因為臨近,所以更疑惑,更想知道真相,但事過數日,仍不得其解──

為什麼乘客不能抵抗兇手?為什麼死傷如此慘重?為何會突然出現這個年輕人?為什麼小學就會有殺人念頭?進軍校真的為了鍛鍊殺人體力?為什麼計畫大學畢業後作案?又是什麼因素刺激他提早犯案?電腦噴血遊戲真的影響到他?他的父母平常跟他互動關係如何?從沒發現自己孩子有異狀嗎?有想過接觸家庭諮商師嗎?兇案將會引起學習效應嗎?眼前如何遏止仿效潮?這是永遠唯一的一次嗎?

而我自己能尋找到的答案只有──乘客不能抵抗,是來不及抵抗;死傷慘重,是兇手長期模擬情境,有備而來;至於為什麼出現這樣一個年輕人,真的不知道。其餘更重要、更複雜的疑惑,也都沒有答案,於是擔憂仍在,但不是恐懼,而是憂慮,這種憂慮也可能落在許多父母心中暗處。

最關鍵的疑惑仍在鄭捷身上,這年輕人在這塊土地是如何學習站立起來?是如何長大的?他只是冰山頂端一角嗎?如今鄭捷的父母已經託人發表公開信道歉,道歉雖是必須,但這兩個字對陷入恐慌的家庭並無大意義。命案發生之後,不少父母緊急與老師通電話,交代「好好看著我的孩子」,更有父母與子女陷入更緊張的管教猜疑關係,因為大家心中都有一樣的疑惑,專家學者也說不出答案,但這不幸事件應該也必然有答案,這一切答案,或部分答案就在鄭捷身上。

因此奉勸鄭捷父母──

你們此刻愧疚必深,自責必重,對鄭捷的行為,疑惑應該不少,甚至對自己的疑惑更多,你們一樣也走進了迷宮,所以,此刻不妨以謙卑誠懇的心來面對過去,回想鄭捷是如何長大的,一路走來,家庭疏忽了什麼?學校疏忽了什麼?社會疏忽了什麼?政府疏忽了什麼?你們的自我回顧,層層解剖,絕對比當前社會種種天馬行空的猜測與分析更真實,對許多家庭,對整個社會或許更具有參考價值。如果你們無法進行這種專業性的分析,建議尋求家庭諮商師來看你們,勇敢地走出來陪同專家整理一切顯性或隱性的關鍵問題,這也許是十年前就該做的事,如今雖然慢了,改變不了一切,但卻可以卸掉心中的一部分負擔,幫自己走出迷宮,也幫其他人走出迷宮。

將自己當成一面公開的鏡子吧,或許其他父母其他年輕人需要這面鏡子,一起反省一起瞭解,一起懺悔一起寬恕。如今東海大學校方已經發表聲明說,就讀東海的鄭捷與所有學生「都是我們的家人」。但真正的家人,無論憂喜勝敗,必須從瞭解開始,或許此時此刻,重新瞭解鄭捷依然是有意義的,這也許是社會療傷的起步。

在傷痛的此時,必須提到另一群人──那位負傷拿著雨傘與兇手對峙的人,那些在旁邊大聲威嚇的人,那位勇伯以及其他一擁而上制服兇嫌的人,在這次悲劇中讓人覺到一絲力量,你們不止降低了傷亡人數,更重要的是提醒台灣民眾,面對兇殘暴力時,我們仍未失去防衛搏鬥的能力。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