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精選:淩晨四點,看到海棠花未眠

2014-04-19 06:55

? 人氣

根據川端康成著名小說改編《伊豆舞孃》的劇照。(取自騰訊大家網)

根據川端康成著名小說改編《伊豆舞孃》的劇照。(取自騰訊大家網)

於川端康成而言,生命就是等待死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死亡,他有著異乎常人的理解。他兩歲喪父,三歲喪母,八歲時祖母去世,十二歲時姐姐去世,十六歲時,祖父撒手人寰,他被送到外公家撫養。

也是十六歲那年,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自憐自傷,並將這種情緒貫穿一生。1970年,三島由紀夫公然宣稱「世上最美的就是性交和剖腹」,後切腹自殺,作為前輩的川端康成是獲准進入現場的唯一作家。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將煤氣管塞進嘴裡自殺,未留下遺書。正如他在1962年所寫的:「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只是,他也曾經表達了對自殺這一行為的不認同,在《臨終的眼》中,他針對芥川的自殺寫道:「無論怎樣厭世,自殺不是開悟的辦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殺的人想要達到聖境也是遙遠的。」可是,對於這個追求極致之美的民族而言,自殺如陰雲,始終縈繞。

前些日子在網上檢索資料時,偶然重讀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這是我年少時極喜歡的文字,尤其是第一段裡那句「淩晨四點,看到海棠花未眠」。據說此文已經入選高中語文課本,可惜我重讀此文時,旁邊恰恰附了一份中學老師的教案,時至今日,仍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一套,如此優美的文字被肢解並曲解,實是焚琴煮鶴、毒害學生。

《花未眠》裡有一句﹂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可我們的教育裡,偏偏沒有審美這一項。

再次想到這篇文字,想到這句「淩晨四點,看到海棠花未眠」,是上月下旬在德國慕尼克的酒店裡。那是抵達歐洲開始自駕遊的第一天,時差尚未完全倒過來,當地時間淩晨四點多醒來(北京時間已近中午),睡足八個小時,無比清醒加清爽,開窗向外望去,正值早春的慕尼克,酒店庭院裡花開點點,儘管當日突然降溫,甚至雨夾雪,小花仍在燈光下微微搖曳。

於我而言,川端康成對美的敏感,也許就是最好的美學教育。即使他的感傷、寂寞和憂鬱,我都未曾經歷,但卻能夠理解那種情緒與他口中的「潛流」。

我讀三島由紀夫早於川端康成,他們二人是我眼中最能代表日本氣質的作家。前者的《潮騷》,後者的《雪國》,也是我敏感年少時最鍾情的讀物(說來有趣的是,那時與他們同為我所愛的是古龍)。

在不朽的短篇《伊豆的舞孃》裡,川端康成書寫了自己的孤兒氣質和憂鬱苦悶。據說,那曾是他的真實經歷,就如書中的情節一般,1918年秋天,讀高二的他為了排解苦悶內心,前往伊豆旅行,途中遇到一群流浪女藝人,還愛上了其中一位舞女。

在這段真實經歷和《伊豆的舞孃》面世之間,川端康成依然坎坷。他曾對白木屋飯館的女侍一見鍾情,只是這場愛情「像一場小型的瘟疫,迅速地侵襲又迅速地退去了」,唯一留下的是據此寫成的小說《千代》,發表於校刊。他也曾愛上愛蘭咖啡館的女侍千代,朝思暮想,夜不能寐,1921年,大學二年級的他向千代求婚,二人訂婚。恩師菊池寬不但為這門婚事慷慨解囊,還打算將房子借給川端康成,供他與千代同居,可就在準備婚禮期間,十六歲的千代突然毀約。對於這次情傷,川端康成留下了許多小說,比如《南方的火》、《篝火》、《非常》、《她的盛裝》、《暴力團的一夜》。當然,除了情事坎坷,他也見到了一絲光明,就在千代悔婚那年的12月,他在《新潮》上發表文章,人生頭一回拿到了稿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