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當勇士已無法在城市生存

2014-03-15 07:22

? 人氣

位於新竹縣關西鎮的馬武督部落(取自騰訊大家網)

位於新竹縣關西鎮的馬武督部落(取自騰訊大家網)

我目前所居住的山區,是屬於原住民泰雅族的馬武督部落,「馬武督」是物產豐饒之地的意思,在以前它不僅是原民朋友的獵場,也是通往其他幾個部落的重要關卡,在日本佔領初期,這兒所發生抵禦日軍的大小戰事,較之於賽德克巴萊的霧社事件毫不遜色,死傷之慘烈,也一樣令人驚心動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這些驍勇善戰原住民的後裔,經過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再經過八十年來與漢人的磨合,他們原有的優勢幾乎已蕩然無存,尤其當原民朋友們離開自己的土地,來到城市謀生時,不管是因為天性,或者無法選擇的必須以勞力換取生活用度,最後絕大多數都以建築工地做為落腳處,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臺灣城市的原住民則是逐工地而居,這樣飄泊的生活,更加深了他們游走於體制邊緣的宿命。

原民朋友們大多成家得早,在生養孩子方面,也多采天生天養順其自然的態度,因此家累並不輕,若在原鄉還有地、還有親人,孩子便會留給老人帶,要不就只能帶著孩子在城市裡居無定所,孩子不管是隔代教養的留在原鄉,或隨父母在城市裡流浪,都易形成弱勢。原民朋友向來不願和公部門打交道,連幫孩子辦轉學都視為畏途,若教育系統不積極追蹤,很可能的連基本受教育的機會都喪失了,就算學籍不成問題,但隨時轉換環境,對成長中的孩子,學習也好,人際關係也好,怕都難以經營。而年輕力壯的父母狀況也不會太好,類似打零工的建築工作,薪水本就不穩定,若遇到突發事變,那真的就無以為繼了。

早年的原民朋友還以狩獵為生時,是不需要積存食物的,不管是水裡的魚蝦,山裡的羌、鹿、野豬都不易久存,多捕無益,就算一時半會兒無肉可食,地裡的野菜瓜果也能裹腹,所以總是需要多少才獵捕多少,而這不貪、不懂得儲存的習慣,一旦來到城市、來到漢人社會裡,便毫無保障,一旦發生事故,往往會連基本吃飯都成問題,也因此,常被譏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懂得過日子。

當城市無法立足,再重回原鄉時,尤其是年輕的原民朋友會像打了敗仗的困獸無所適從,多半便飲酒盡日,抑鬱以終,這是我常在山上看到的情形,真的很令人心酸。有些硬撐著留在城市,光是高房價就足以讓他們流離失所,稍有能力的,便選擇老舊眷村或一些違章建築賃居,無法租屋的便選塊無主地,如河川、濱海地,用撿來的廢材自己搭起一個可遮風蔽雨的屋子居住,日子久了,群聚了愈來愈多相同處境的族人,就自成一個城市原住民部落了。

站在公部門的立場,當然是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存在的,一方面有礙觀瞻,另一方面要如何向其他廣大市民交代這違法行為,再者若海嘯來襲或河水氾濫造成死傷(即便原民朋友已再三保證他們所選的地點絕對的安全無虞),這責任是沒人敢扛的。因此即便暫時在城市邊緣有個落腳處,但還是要面臨隨時被驅逐拆遷的威脅。

也有很多人認為政府已經很照護原住民了,包括升學考試加分,包括就業保障名額,包括在山區劃定原住民保留地,但這一切都仍是以漢人的思維在思索問題。當原民孩子連正常上課都成問題,考試加分又有何用?又如就業這件事,他們寧可選擇的是戶外掃街、在工地做粗工,而不是坐辦公室處理文書,或呆在生產線上終日做著同一個動作的工作,這不是對或錯的事,而是天性使然,若無法理解到彼此民族性的差異,做再多也是徒然。

至於山區原住民保留地的問題,雖然明文規定只有原住民可認領買賣,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聰明的漢人一樣可以用設定抵押的方式,從原民手裡低價取得土地;更狠的是連錢都不必給,直接邀原民投資,說好聽不必出錢出土地就好,隔年來個增資,原民沒錢跟進,再兩三次同樣的動作,那土地價值就被稀釋到零了,原民最後從溫泉業的合夥老闆,淪落到在自己土地上的溫泉旅館裡當清潔工。

自從我居住在馬武督部落後,看到太多失意的原民朋友窩居山裡無所適從,也看盡了不義奸商以偷拐搶騙的方式欺負他們,我一直思索如何才能讓身邊的原民朋友有個安身立命之所,既能保有自己的土地,又能尊嚴地活在這片山林中,他們那高超的捕獵技能在現行法規中是動輒得咎,如果換一個身份成為山林巡守員或護溪隊員呢?(我就親眼看過一位原民朋友,橫越我那平日得摸著石頭花五分鐘才過得了的溪流,他卻如履平夷的五秒鐘就到達彼岸了),以他們對原生動植物的理解,當一位生態導覽者也是極其合適的……

就在我苦思之際,一位原民朋友優夕、漢名劉美玲的女子,卻早已身體力行地努力為自己的族人做了許多的事,她也是出生在馬武督,後來到新竹城裡讀書工作結婚,就近地照顧了許多流落在城市的原住民,包括急難救助,為工傷或無能力喪葬的族人尋求資源,包括為孩子們安排學校辦轉學手續,包括設安親課輔班照顧父母無力顧及的孩子,包括開辦一些技能課程、衛教課程,讓原民婦女們多得到一些新知,也包括把她們的傳統編織藝術、吟詠歌舞、原民風味餐等轉介給平地朋友。

這兩年,她結合在地工研院的高科技人才,在新竹市邊緣原住民聚居的千甲裡,試辦有機農場,提供原民工作機會,銷售部分則以家庭為單位認養,農場定期將蔬果配送到家,這供需關係是長期而穩定的。如今這模式不僅已看到成果,而且可以複製到任何角落。

我常希望諳于山林且敬重土地的原民朋友,能回到原鄉發揮所長並一起守護環境生態,但能有尊嚴的生存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是一切的根本,而從優夕和她的夥伴努力中,我看到了這個可能。

*作者為知名作家(原文刊載於騰訊大家網http://dajia.qq.com/blog/370723031092090,責任編輯:賈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