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儘速解決低薪化問題

2014-01-22 15:25

? 人氣

台灣薪資水平日薄西山成為大問題(取自網路)

台灣薪資水平日薄西山成為大問題(取自網路)

工作低薪化是近來備受各界關注的重要議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2012年國內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平均名目薪資為45,888元,相較於2000年41,861元增加幅度為9.62%。同期間,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由89.82(以100年為基期)增加為101.93,增幅為13.48%,超過名目薪資的增幅,而這也使得國內工作低薪化現象立即引發工作貧窮問題。根據作者的研究,若以「主要工作收入低於維持本身及扶養家屬之基本生活費用」為工作貧窮的定義,則國內全時薪資受僱者中有超過四分之一屬於工作貧窮族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工作低薪不僅帶來工作貧窮問題,也會造成產業結構低值化。因為就多數受薪階級而言,消費能力取決於工作收入,當薪資無法上漲,甚至降低時,其購買能力與意願隨之下降,導致市場上低價的商品與服務盛行,許多企業開始進入微利時代,不僅無多餘心力進行研發與品牌行銷,更無法提高員工待遇,如此便陷入工作低薪與產業低值化的惡性循環。事實上,近幾年來,國內食安問題日易嚴重也與此惡性循環有關。

針對低薪化現象,國內有不少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將其歸因於經濟因素,包括經濟不景氣、產業升級速度過於緩慢、以及三角貿易造成經濟成長無法充分增加國內就業機會等因素。誠然,我國工作低薪化現象確實與產業結構變遷有極大關係。自1990年代起,為吸納傳統製造業外移所釋放出來的勞動力,國內開始發展住宿餐飲、托兒托老服務等內需型服務業。雖然這些產業進入門檻低,勞力密集度高,可以創造很多就業機會,但企業規模小,產業附加價值低,所能支付的薪資水準也就不高,以致於「教育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支援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就成為我國主要低薪產業。

在製造業方面,長期以來,由於國內大多是代工業者,欠缺自我品牌,易受到新興國家搶單效應影響,企業獲利率大幅降低。面對經營環境惡化,雖然有些企業已成功轉型,往高附加價值方向發展,但多數企業還是以壓低成本做為主要因應策略,要不將生產線移往低勞動成本的國家,要不就是壓低國內員工的薪資。

基於上述認知,政府一直以振興經濟,促進產業升級,以及鼓勵台商回流等經濟手段,作為解決工作低薪化的政策主軸,惟成效不彰,民眾無感,以致於政府要透過各種道德勸說,甚至拜託企業加薪。究其原因,除了經濟手段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國內工作低薪化現象有一大部份是來自經濟分配,而非只是經濟成長的問題。

根據勞委會的資料,在2003年至2012年間,國內各職業受雇者實質薪資雖都減少,但基層受僱人員的薪資減幅較大,例如非技術工及體力工平均每月實質薪資由27,927元減少為24,030元,減幅達到13.95%,是各職業中減幅最大者;其次是技術工及機械設備操作工減少12.96%;反觀主管及監督人員與專業人員則分別僅減少6.55%與5.45%。由此可見,近幾年國內就業市場不僅有整體薪資停滯不漲的情形,也出現高低階薪資差距擴大的現象。這可能是受到國際競才效應與國內公司治理制度不甚健全的影響,公司的董監事與高階管理專業人員的薪資愈來愈高,低階基層勞工的薪資則相對降低。

此外,根據作者的實證研究,國內企業增加研發支出雖可以顯著提升主管、專業人員與技術人員的薪資,但對生產有關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以及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等基層員工的薪資,則無顯著影響;而增加教育訓練支出雖有助於提升基層員工薪資,但其效果遠不及主管及專業技術人員。易言之,縱使企業有心透過研究發展或教育訓練來轉型升級,基層員工的薪資仍可能難以提升。

綜合前述,本文認為政府若要有效解決工作低薪化問題,除應持續推動既有各項經濟手段,把餅做大之外,也應考量採取若干非經濟的手段來解決分餅的問題,包括要求上市櫃企業在公開說明書上揭露基層員工相對薪酬的資訊,例如基層員工人數佔比與薪酬佔比,以施壓給不重視基層員工福祉的企業;或是擴大薪酬委員會的功能,並設置勞工代表的席次,使其不僅能夠監督董監事與高階經理人的薪酬,也能推動整個企業薪酬政策與盈餘分配之合理化。此外,為避免工作低薪造成工作貧窮問題,政府相關單位也應致力於降低勞工必要生活開銷,例如住宅、子女教育、托兒、托老等費用。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